「落地需生根,開花終結實—再議基督教本土化」2019蘇恩佩文化與倫理講座

「落地需生根,開花終結實——再議基督教本土化」,這是今年1月蘇恩佩文化與倫理講座的主題。

首日(16/1/2019)上午的主題是 “What is the Church? Ecclesiology and the Chinese Christian Future” 由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教授魏克利(Rev. Dr. Philip L. Wickeri)牧師主講。圍繞如何理解內地教會,魏牧師給出了七個重要的背景向度——教會制度薄弱分散、需與政府合作、期待本土化神學建造、信仰呈多樣化、體制外教會的存在、構建和諧社會、與普世教會連結。對此,回應者莫陳詠恩博士將其歸納為三類——結構性、外展性、普世性,並指出中國大陸的政治力量是更為基本的影響因素。

下午由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軍博士主講,題目是「北森嘉藏《神痛神學》中的日本佛教風土」,從其核心概念「神之痛」與「佛之悲」的對觀,及其辯證法中來自禪宗、净土真宗、京都學派的影響,來呈現北森神學中的日本本土化色彩。回應講員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高級講師蕭錦華博士,展現了若干先行研究成果,彌足珍貴的是北森本人對京都學派的評述文章。

第二日(17/1/2019)講座,上午首先由黃瑛博士主講「《巴門宣言》的歷史背景和神學意義」,以及由中華基督教閩南三一堂堂主任伍偉亨博士作回應,將本次講座帶入高潮。黃博士詳細梳理和再現了《巴門宣言》應運而生的條件、意義與局限,伍博士則將《巴門宣言》置於更廣闊的時代中凸顯其價值,並在當今香港教會的處境下作出反思。於是,聽衆爭相提問,討論熱烈。

下午,建道神學院院長蔡少琪牧師以「從建道神學院歷史反思中國神學教育的發展」爲題,宏觀分析對比了美國、中國神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帶出香港神學院如何參與内地神學教育的思考,指出應以謙卑受教的心態,按其程度伸出援手。回應講員是榮休院長余達心牧師,他以長年服事内地神學院校的切身經驗,强調内地神學教育,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西方或香港模式。久違的冬日斜陽將問答沉思的與會者擁個滿懷,不覺間本次講座已落下帷幕。

從中國經日本、德國再返中國,其實基督教本土化原本就是上主之道遍在各處的一個落地、生根、開花、結實循環往復的生命運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