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需生根,开花终结实—再议基督教本土化」2019苏恩佩文化与伦理讲座

「落地需生根,开花终结实——再议基督教本土化」,这是今年1月苏恩佩文化与伦理讲座的主题。

首日(16/1/2019)上午的主题是 “What is the Church? Ecclesiology and the Chinese Christian Future” 由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教授魏克利(Rev. Dr. Philip L. Wickeri)牧师主讲。围绕如何理解内地教会,魏牧师给出了七个重要的背景向度——教会制度薄弱分散、需与政府合作、期待本土化神学建造、信仰呈多样化、体制外教会的存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普世教会连结。对此,回应者莫陈咏恩博士将其归纳為叁类——结构性、外展性、普世性,并指出中国大陆的政治力量是更為基本的影响因素。

下午由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军博士主讲,题目是「北森嘉藏《神痛神学》中的日本佛教风土」,从其核心概念「神之痛」与「佛之悲」的对观,及其辩证法中来自禪宗、净土真宗、京都学派的影响,来呈现北森神学中的日本本土化色彩。回应讲员香港中文大学歷史系高级讲师萧锦华博士,展现了若干先行研究成果,弥足珍贵的是北森本人对京都学派的评述文章。

第二日(17/1/2019)讲座,上午首先由黄瑛博士主讲「《巴门宣言》的歷史背景和神学意义」,以及由中华基督教闽南叁一堂堂主任伍伟亨博士作回应,将本次讲座带入高潮。黄博士详细梳理和再现了《巴门宣言》应运而生的条件、意义与局限,伍博士则将《巴门宣言》置於更广阔的时代中凸显其价值,并在当今香港教会的处境下作出反思。於是,听众争相提问,讨论热烈。

下午,建道神学院院长蔡少琪牧师以「从建道神学院歷史反思中国神学教育的发展」为题,宏观分析对比了美国、中国神学教育的歷史与现状,带出香港神学院如何参与内地神学教育的思考,指出应以谦卑受教的心态,按其程度伸出援手。回应讲员是荣休院长余达心牧师,他以长年服事内地神学院校的切身经验,强调内地神学教育,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西方或香港模式。久违的冬日斜阳将问答沉思的与会者拥个满怀,不觉间本次讲座已落下帷幕。

从中国经日本、德国再返中国,其实基督教本土化原本就是上主之道遍在各处的一个落地、生根、开花、结实循环往復的生命运动。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