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慌」無地!?—「土地開發的信仰反思 土地、居住與生活」研討會2018

「有壓力,未解決!」一直是香港土地問題的寫照,隨樓價不斷狂飆,私樓單位劏房化,劏房縮小如床位,公屋上樓無了期,但見問題越發難解,壓力與日俱增。然而,當論及土地供應,卻不得不問,如何增加?怎樣選址?本於哪些理念?有何未來願景?公理匯研及本院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早前聯合主辦的「土地、居住與生活」研討會2018,題為【吾「慌」無地——土地開發的信仰反思」】,嘗試從神學、經濟、民生以至關顧等多角度深入討論剖析,並反思在天父世界裡,我們該抱持怎麼樣的土地價值觀。其中,李耀坤老師指出香港人因住屋問題而產生的獨特生活形態,充分呈現資本主義下的土地觀,這卻與立約恩典下的土地觀背道而馳。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所謂「發展」的背後,究竟有何社會願景?是締造一個更自由、更暢旺的物業市場?還是開墾一片祝福生命的沃土?而另一位講者、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王福義博士則從香港郊野公園的歷史出發,闡釋法例和制度背後的價值理念。當回望香港歷史,他認為郊區發揮了重大、多元且無可替代的作用,而港人切忌因短利而忘記這些教訓。

 

吾「慌」無地!?—「土地開發的信仰反思 土地、居住與生活」研討會2018
香港土地保育政策及信仰反思
講員:王福義博士

 

吾「慌」無地!?—「土地開發的信仰反思 土地、居住與生活」研討會2018
開發土地的神學反思
講員:李耀坤博士

 

吾「慌」無地!?—「土地開發的信仰反思 土地、居住與生活」研討會2018
開發地土 X 天父世界
問答環節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