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閱本土 - 從宣教與神學反思本土現象

是次公開講座已於7月4日(一)在本院禮堂舉行,由助理教授(實踐科)葉美老師、副教授(神學科)李耀坤博士主講,助理教授(神學科)黃國維博士主持。

講員:葉美老師   助理教授(實踐科)

在中央政府的種族消磨與文化淡化政策下,面對威嚇壓迫,竟喚醒了蘇丹呂巴族人起來致力重塑和建構早被遺忘或已洗刷掉的本土身份與意識,更成為他們奮力作戰,堅毅頑抗的力量根源。那麼,種族重塑與建構是反動嗎?曾在蘇丹宣教18年的實踐科助理教授葉美老師以這個非洲族群的故事,闡釋種族建構的成因與過程,從中檢視香港的本土現象。

 

講員:李耀坤博士  副教授(神學科)

獅子山下,香港人、香港地的本土意識究竟是甚麼時候發展起來?近期本土運動又有哪些關注重點?神學科副教授李耀坤博士除回溯歷史,歸納現況,更借用奧古斯丁和奧唐納文對「共同體」(community)這概念的剖析,釐清本土現象背後的人性論基礎和倫理意涵。「共同體」的善惡美醜,其倫理價值往往取決於所愛的是甚麼事物。面對本土訴求,教會又可以盡上甚麼責任?

 

答問環節

從舊約以色列人以至今天呂巴族,在飽受「外敵」欺壓而同仇敵愾下,奮起建構自己的種族身份,看來很正常。然而這種因共同仇恨而建立的種族身份存在甚麼問題?在本土彌漫「反共、仇共」的處境裡,聖經呼籲「愛仇敵」是否過於「離地」?奧古斯丁對「共同體」的反思,又如何幫助我們思考與理解「港獨」主張?教牧遇上支持「港獨」的信徒,可以怎樣回應?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