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與言說——專訪神學科助理教授楊思言

訪問及撰文
鄧美美
拓展聯繫
MDiv 1996
 
曾經有人說:「物理的盡頭是哲學,而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三重知識是否如此排序,未必盡然,但它們呈現出來對真相的探尋與言說、對真實的思考和追求,確是相連相通。這一道尋真軌跡,原來也銘刻在思言的成長路上。
 

自主空間裏,探尋答案

中五那年,思言與妹妹結伴遊走於各個海外升學教育展覽,主動尋覓心儀學校,最後選上英國一間不在排名榜內卻深得港人家長支持、實施小班教學的中學,繼續升讀高中。那裏,擺脫了精英主義的捆綁,學生可自由選修感興趣的科目,老師也有充足空間講解授課,確保班上每位同學通透掌握。這樣的自主空間,對思言來說,不管在家裏或在教會內,都一直享有並渴望保存:「當初渴望到英國升學,只為掙脫這裏的教育文化,並沒有長遠的計劃。自己要走怎樣的路,〔爸媽〕向來給我許多空間。而我在無宗派的獨立堂會中成長,也少了體制的包袱與規限,沒甚麼框架套在身上。」
 
完成高考,順利進入大學,修讀物理與哲學。一理一文之間,看似南轅北轍,一貫淡定的思言不禁笑著解說選科原因,聽來順理成章卻又帶點出人意表:「中學時物理科成績好,選這科較安全~!哲學呢,因從小至大都有同學朋友談及信仰,問了許多無法解答的問題,例如『人為何犯罪?』或「為何要受苦?』等,令我很想從質疑上帝存在的無神論角度,了解當中的想法。」每周撰寫兩篇哲學反思文章與一份物理學功課的操練,確立起條理分明的思維,亦練就好清晰俐落的文筆。不過,到了2006年,當她有機會涉足神學領域,尤其接觸到巴特神學以後,頓覺醍醐灌頂:「我發現哲學是問錯了問題,而神學都回答了!神學就是見證基督願意為我們受苦,答案不在於我們,亦無法用理論解答。我尤其喜愛巴特對基督的講論,有血有肉,一切教義並非抽象〔理論〕,而是祂的工作,以此為起點,思考所有問題。」
 
那份對神學的興趣,越發深邃濃厚。思言修畢中神基督教研究課程後,參與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工作年多,便前往英國亞巴甸大學繼續進修神學,探討巴特的政教觀與香港處境的關係;其後再到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探討改革宗的聖餐神學,這是她在亞巴甸念書時聽不明白又接觸不多的題目。而她集中研究改革家慈雲理(Huldrych Zwingli, 1484-1531)從猶太人出埃及歷史為出發點的聖餐觀:「傳統對聖餐的理解,主要來自深受柏拉圖思想影響的奧古斯丁,即使到了宗教改革時期,依然走不出來。惟獨是慈雲理,他嘗試脫離這種理解。儘管我覺得他未完全做到,但他提醒了我們要留意耶穌基督設立聖餐的場合,即猶太人的逾越節。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把耶穌的說話與上主昔日向以色列人講的說話作比較,從而找出耶穌話語裏的意義。」
 

無常困局下,等候驚喜

赴笈海外、成為遊子的兩個年份,自己的成長之地經歷了兩場深烙史冊的社會運動,天涯相隔,思言只能夠日日追看新聞,收聽網台,觀看直播,屏幕裏的影像,牽動了的思緒,令她根本無法集中工作:「但令我明白了為何自己很想講聖餐!傳統華人教會總覺得屬靈的信仰跟政治好像毫不相干,但神對人的救贖、出埃及的解放,從來都不只是屬靈上。有時我們實在過於簡化或抽象地思考出埃及這事了!要認識聖餐,必須回到逾越節的背景下思考。逾越節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行動,是受欺壓、被苦待的上主子民發出哀求,上主聽見、顧念。當法老不肯放人,祂起來擊殺,迫使法老和埃及人放走祂的百姓。這事件是實質的救贖,是為奴的得到釋放和自由,而耶穌刻意選擇了這場景。」因此當我們每趟領受聖餐,吃進肚裏,不僅向世界宣告誰在掌權,也在宣告誰在拯救,誰與受苦百姓同在:「我們平常跟別人講論上主,往往落入存在與否的討論框架裏,好像證明祂存在就解決了一切問題,但上主究竟怎樣定義自己呢?就是祂與受苦者同在,不斷在歷史中啟示、印證這就是祂的名字。然而,我們宣講的福音有這樣的信息嗎?我們所闡述的上帝觀,是高高在上,遠坐在天堂的話,教會便以為這就是最理想狀況,於是一樣好遙遠、好安樂、安坐那裏!上帝觀在在影響教會如何看自己,尤其在公共領域裏如何表達信仰。所以,當要教授公共神學,我很想跟同學一起走進整個系統神學,從中反思教會該如何自省。」
 
甫入2020年,無人可以逃躲這場至今未見終點的世紀抗疫戰,也被推進了一條看來無法回頭的不歸路。各樣防疫隔離措施下,常態已被徹底扭轉,實體聚會被迫停止,無論是牧養模式或事工想像,都給教會帶來衝擊與挑戰。但在思言看來,疫情迫使教會要改變,未嘗不好:「網上崇拜,讓其他人也可參與,不再只屬於『圍內人』。就算往後恢復實體〔聚會〕,教會也必須意識到可能有一大班人不再回來,教牧亦需要面對。」時代巨輪在急速轉動,世事遽變中,卻讓我們從思言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看見緊繫她身上的傳承,不變的引領,把她帶回出生成長的城市,重返自幼熟悉的校園:「這兩處都是家,就算那邊多吸引,是祂把我放在這裏,而我知道calling在這裏。我喜歡神學有一個說法,脫離了中古時期經院哲學對上主的條條框框,很『巴特的』,那就是“God is full of surprises”(神是充滿驚喜的)。神是我們估不到的,我很想看看祂會做些甚麼!」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