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曉的晨光 - 專訪校牧伊蘭

訪問及撰文
鄧美美
拓展聯繫
MDiv 1996

 

多年前,在內蒙古的一個家庭迎來了一對雙胞胎。這對兄妹並沒有上演抓住腳跟、爭先出生的戲碼,倒是先後有序的,在黎明來到、晨光初現的瞬間,呱呱落地。天剛亮起,哥哥率先登場,媽媽給他取名「明」,待到曙光初露,妹妹現身,就取名為「光」,達斡爾語唸作「伊蘭」。

「我父親是蒙古族,媽媽是達斡爾族。蒙古族只有名字,沒有姓氏。所以,當人家問我姓甚麼,我乾脆說姓伊,否則要解釋半天。」伊蘭笑著解說,流露一貫的沉穩淡靜。這既是品性,亦是家庭環境養成滿滿的安全感,她身為老么,從小深得父母兄姊的愛護,不用為家事操心,一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雨滋潤

大學本科選修了跟名字十分「匹配」的植物學,畢業後即留校教書,前路看來平坦順遂:「八十年代,大學不多,只要本科畢業就可留校。像我剛出來工作,已可看到退休時的模樣,但我不想過這樣的日子!」家人支持下,她跑到南京進修,自此離開成長地,獨自外闖,那是1988年。修畢碩士,南下海南島從事花卉設計,四年後轉到北京,計劃赴美國留學,於是邊工作邊學英語,預備托福考試。向來從心所欲,伊蘭卻曉得自己其實在流浪:「當有目標去追的時候,覺得蠻有意義的;可是一旦拿到了,就感到沒甚麼意思。心裡總是空蕩蕩,唯有不斷變換環境,找尋內心的滿足。」

遽料噩耗傳來,母親突然急病離世,遂趕回家奔喪,待後事辦妥,馬上又返回北京繼續學習:「那是1995年,回來時已近聖誕。一位跟我常坐在一起的同班女孩,送上一張聖誕卡,寫道:『讓我的神祝福你!』我身邊從來都沒有基督徒,當時心裡想:『我是不會信這個上帝的!』但既想去美國,當地又有那麼多基督徒,作為一個知識、一個文化了解也好呀!」由那時起,小姊妹就趁課餘跟伊蘭談信仰,並帶她參與了生平首個教會崇拜。

「情緒蠻穩定本是我的一個特點,可是在信仰上,卻有兩次的哭,仿如情不自禁,很是激動。」第一次哭,正是那次崇拜開始前。當負責領會眾練習讚美詩的姊妹禱告,伊蘭的眼淚就停不下來;而第二次哭,更是泣不成聲。當時她已參與小姊妹的家庭教會聚會,因報名聖誕節洗禮而要「問心事」:「我是最後一個進去,傳道只問了一句:『你相信基督嗎?』我就哭起來……而且是哭得特別哽咽的那種。」十多分鐘裡,一個答不上,一個問不成:「當時不是難過,也不是哀傷。其實,我的人生蠻順利幸福的,但一顆心卻很孤獨……,信仰觸動了我,讓一直流浪的心找到了家。」雖然問不出「話」來,但無阻受洗加入教會,伊蘭亦在信仰裡穩步成長,投入事奉。而在這個家裡,還有另一個歸宿已為她預備了。

如花盛放

1997年聖誕節,宋軍隨姐姐的好友來參加聚會,當晚決志。兩年後,伊蘭和他都已成為教會的全職傳道,一起在大學區服侍:「經過八九以後,人們都追尋人生意義。當時國內信主的年輕一代,都跟我們同齡,卅到卅多歲,有些學歷的;教會亦興起了許多傳道人,就像我們教會,不算大,卻也出了好幾位傳道。但當時國內沒有條件,我們大多在教會裡接受神學裝備。」伊蘭和幾位年輕同工亦是一邊服侍,一邊在教會內接受整全的神學培訓,彼此砥礪支持。

隨事工日漸發展,伊蘭和宋牧師被分派到不同地點服侍,儘管不常在一起,但投契依然,關係深厚。他倆之間,亦由一人的感動,化為兩情之相悅,於2001年8月許下婚盟。其實一路走來,上主扭轉了伊蘭對婚姻的看法,亦應允了她的禱求:「我向來對婚姻不大有安全感,更不想為結婚而結婚,除非我覺得找到了值得委身、不會後悔的人。我父母特別好,沒有給我壓力。況且一個人到處跑慣了,蠻自由的!」直至信主以後,親睹教會內的夫妻相處,又明白了有關婚姻的真理教導,心結才打開:『這樣的婚姻,我是想要的!』於是開始為自己的婚姻禱告。」共通的信仰、相同的心志,固然是關鍵,但原來他倆可以結果開花,還有一把「鑰匙」—就在他們確定關係的嚴肅時刻,宋牧師小聲問她:「你喜歡~貓~嗎?」,伊蘭說到此處已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我回答說:『喜歡呀!』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這問題原來好重要啊!」

如光照耀

婚後四年,他倆被差往一間專給大學生聚會的教會服侍,伊蘭由此「脫離」了傳道人身分,轉身為師母:「我發現更喜歡當師母!(大笑)傳道人是個領袖,要有主張;做師母呢,可以退在後面,挺適合我的內向性格,最好是大家都不注意我。」開懷笑聲裡,難掩靦腆,卻又快樂滿足,尤其回想起那一張張的年輕面孔和那一段段的美好時光:「他們不需要我做甚麼來證明我是一個好師母,就已經很接納我;而他們像是我的孩子,大家一起生活,就似一家人。」

到2006年,伊蘭再添上另一重身分。當時北京一間結合聖經真理與輔導專業的輔導機構開設了培訓班,她接受訓練並參與服侍至2017年加入中神前:「我本來覺得自己不適合做輔導,因對人不太敏感,且特別理性。」經導師開解,讓她明白到不同性情,各有所長,最重要還是專業訓練和經驗累積:「的確,這兩者助我走進一個人的內裡,聆聽箇中經歷的生命故事,並發現當中許多耳濡目染的錯誤信念和謊言。就算信徒亦會面對同樣問題。但聖經的真理最能夠把它們拆穿並取代。」

無論是當傳道、師母、輔導,還是今天成為了校牧,角色看似轉換,其實是不斷的錘煉。伊蘭深深體會助人解困、生命同行是項艱巨任務,卻又見證著聖靈的光照與大能,在那黑暗通向光明的路徑上,滴滿了脂油,讓恩典延綿。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