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志—專訪實踐科助理教授朱光華牧師

鄧美美
拓展聯繫
MDiv 1996

 

返回母校不足一年,同學忍不住贈他一個世界第一的外號,名叫「朗~瑪~峰」—皆因他就是人稱「朱牧」 的朱光華牧師。

1992年中神畢業後,便前赴澳洲,牧養當地一家教會25年,直至2017年回港,加入中神任教實踐科目。朱牧坦言,這一走確有點連根拔起之感,畢竟要離開並肩經歷高低起伏的同工,更是難捨自落機一刻就相識至今的情誼:「我的強處弱點,他們都了解,並為我補足,確實牧〔養〕 得十分開心!可是25年了,有感江郎才盡〔笑〕,要是勉強留下,恐窒礙了教會的成長。而我的離開,接任人就有更大的自由度,這是好的。」

闊別多年,選擇舊地重臨,源自心中有輕有重的情結:既趁尚未太老,抓住仍可以服侍香港教會的機會;而更重要、亦最期待是把事奉人生的最後一程,向新一代分享多年的牧養體會,盼可感染他們愛上牧職:「是這個心願,令我想要回來。」但當今時勢,要愛上牧職,難度高,挑戰大:「我不算太擔心,但同學需要對大環境,以至可能要承受外來的批評,多一點自覺。但換個角度,這或許更能考驗『愛教會』、『愛牧職』的心志有多強吧!」

一個心願,踏上歸途

澳洲近年生活節奏加快,相比香港還是望塵莫及,朱牧笑道:「跟得很勉強~囉!要追,其實好攰!」香港地要求反應之快,資訊轟炸之多,每天在追:追電視,追新聞,追評論,追話題,還要追學術:「工種不同了,以往在堂會裡教授聖經,如今要教人如何教授聖經,就如自己講道『好哋哋』,教人講道,得重頭思考整理,難度高得多!」他形容自己是個好 “senior” 的 “junior”,在教授團中,年紀較大,資歷卻最淺:「但這是好事,可以和較年輕的老師同工一起相處學習。而他們的接納,助我很快融入群體中。」

見識過朱牧與同學一起跳大繩的投入,「玩」成一片,就知道所謂年齡、時日與地域距離,並未造成斷層,教他無法跨越:「只要上主交託在我身邊的,不論年齡背景都談得來。牧會多年,這方面練就了我。」串串記憶又回到澳洲,他憶起頭幾年竭力學習的功課:「當時隻身在澳洲,不易接觸中神師友,覺得好孤單。每面對人際衝突與牧養難關,就迫自己學習觀察、聆聽,好好思考及揣摩箇中因由,並加上體諒。因懂得體諒,一切都會不一樣!那幾年,我用上許多時間去學習思考。」但驅使他敢闖漩渦,主動了解,不是因為硬淨,也不是因為毋懼,乃在於一個心志:「我本身性格怕事,當時連英語都不大流利,但上主既要我們一起同工,不會喜歡看見一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團隊,祂期待我們能夠和睦共處,彼此信任。或許,正是這信念,令我在不覺意之間,成為了 peacemaker 〔和平使者〕。」

一顆心志,跨越籓籬

朱牧深明人際相處不是順風順水,難免偶有沙石,亦總有犯錯:「人與人之間,怎會不犯錯?有的是一時失誤,偶被過犯所勝;也有的不過是源於彼此差異。我們可會給人機會或下台階?甚或 benefit of doubt〔疑中留情〕?

若我們懂得這樣想,量度就會鍛鍊出來。若我們就此認定那人很壞、『無得救!相處不來!』其實是在說:『我沒 有能力化解或克服彼此間的差異』。」誠如他一直深信,要建立新一代信徒領袖,必須給予成長空間,甚至容許犯錯,以致可從錯誤中反省學習,並學懂與不同人協作。而這與今年推出新課程改革的「反思協作者」(Reflective Collaborators,簡稱RC)理念一致。

然而,要培養這種胸襟與能力需時,在學時光又稍縱即逝,朱牧聞言卻黠慧一笑:「這個很妙!同學中,有年長的,有年輕的,共處同窗三年,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與各路英雄人馬相處的平台,不用等將來才去學!」但RC要成功實踐出來,他認為同學們首要有一個「我是準備好進來學習協作」的心理準備:「因協作背後,正正假設了大家是不同的。」而另一個關鍵,就在於老師:「我們本身也需要做好榜樣,能夠投契和諧地協作。當同學看得見,並感到羡慕,就會學效實踐,如同漣漪效應,老師影響同學,而同學則影響未來事奉的教會群體。」

這門功課固然無法一蹴而就,現在所做的,亦不過是撒種,預備土壤,為他們打開學習之門。朱牧寄望,當同學變成校友後,有中神群體為後盾,繼續在工場裡修煉:「我學習了四分一世紀,學完未呢?未!還在學習中,還未學得好,於是上主領我回來中神,繼續學習。」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