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志—专访实践科助理教授朱光华牧师

邓美美
拓展联繫
MDiv 1996

 

返回母校不足一年,同学忍不住赠他一个世界第一的外号,名叫「朗~玛~峰」—皆因他就是人称「朱牧」 的朱光华牧师。

1992年中神毕业后,便前赴澳洲,牧养当地一家教会25年,直至2017年回港,加入中神任教实践科目。朱牧坦言,这一走确有点连根拔起之感,毕竟要离开并肩经歷高低起伏的同工,更是难捨自落机一刻就相识至今的情谊:「我的强处弱点,他们都了解,并為我补足,确实牧〔养〕 得十分开心!可是25年了,有感江郎才尽〔笑〕,要是勉强留下,恐窒碍了教会的成长。而我的离开,接任人就有更大的自由度,这是好的。」

阔别多年,选择旧地重临,源自心中有轻有重的情结:既趁尚未太老,抓住仍可以服侍香港教会的机会;而更重要、亦最期待是把事奉人生的最后一程,向新一代分享多年的牧养体会,盼可感染他们爱上牧职:「是这个心愿,令我想要回来。」但当今时势,要爱上牧职,难度高,挑战大:「我不算太担心,但同学需要对大环境,以至可能要承受外来的批评,多一点自觉。但换个角度,这或许更能考验『爱教会』、『爱牧职』的心志有多强吧!」

一个心愿,踏上归途

澳洲近年生活节奏加快,相比香港还是望尘莫及,朱牧笑道:「跟得很勉强~囉!要追,其实好攰!」香港地要求反应之快,资讯轰炸之多,每天在追:追电视,追新闻,追评论,追话题,还要追学术:「工种不同了,以往在堂会裡教授圣经,如今要教人如何教授圣经,就如自己讲道『好哋哋』,教人讲道,得重头思考整理,难度高得多!」他形容自己是个好 “senior” 的 “junior”,在教授团中,年纪较大,资歷却最浅:「但这是好事,可以和较年轻的老师同工一起相处学习。而他们的接纳,助我很快融入群体中。」

见识过朱牧与同学一起跳大绳的投入,「玩」成一片,就知道所谓年龄、时日与地域距离,并未造成断层,教他无法跨越:「只要上主交託在我身边的,不论年龄背景都谈得来。牧会多年,这方面练就了我。」串串记忆又回到澳洲,他忆起头几年竭力学习的功课:「当时隻身在澳洲,不易接触中神师友,觉得好孤单。每面对人际衝突与牧养难关,就迫自己学习观察、聆听,好好思考及揣摩箇中因由,并加上体谅。因懂得体谅,一切都会不一样!那几年,我用上许多时间去学习思考。」但驱使他敢闯漩涡,主动了解,不是因為硬净,也不是因為毋惧,乃在於一个心志:「我本身性格怕事,当时连英语都不大流利,但上主既要我们一起同工,不会喜欢看见一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团队,祂期待我们能够和睦共处,彼此信任。或许,正是这信念,令我在不觉意之间,成為了 peacemaker 〔和平使者〕。」

一颗心志,跨越籓篱

朱牧深明人际相处不是顺风顺水,难免偶有沙石,亦总有犯错:「人与人之间,怎会不犯错?有的是一时失误,偶被过犯所胜;也有的不过是源於彼此差异。我们可会给人机会或下台阶?甚或 benefit of doubt〔疑中留情〕?

若我们懂得这样想,量度就会锻鍊出来。若我们就此认定那人很坏、『无得救!相处不来!』其实是在说:『我没 有能力化解或克服彼此间的差异』。」诚如他一直深信,要建立新一代信徒领袖,必须给予成长空间,甚至容许犯错,以致可从错误中反省学习,并学懂与不同人协作。而这与今年推出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协作者」(Reflective Collaborators,简称RC)理念一致。

然而,要培养这种胸襟与能力需时,在学时光又稍纵即逝,朱牧闻言却黠慧一笑:「这个很妙!同学中,有年长的,有年轻的,共处同窗叁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与各路英雄人马相处的平台,不用等将来才去学!」但RC要成功实践出来,他认為同学们首要有一个「我是準备好进来学习协作」的心理準备:「因协作背后,正正假设了大家是不同的。」而另一个关键,就在於老师:「我们本身也需要做好榜样,能够投契和谐地协作。当同学看得见,并感到羡慕,就会学效实践,如同涟漪效应,老师影响同学,而同学则影响未来事奉的教会群体。」

这门功课固然无法一蹴而就,现在所做的,亦不过是撒种,预备土壤,為他们打开学习之门。朱牧寄望,当同学变成校友后,有中神群体為后盾,继续在工场裡修炼:「我学习了四分一世纪,学完未呢?未!还在学习中,还未学得好,於是上主领我回来中神,继续学习。」

 

返回院讯目錄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