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流離顛沛時—一位先知的故事

黃嘉樑
陳朱素華教席教授(聖經科)
教務長

這位先知的故事,由公元前597年開始。

那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大軍圍困並攻陷耶路撒冷,入城掠奪聖殿中的寶物,並把在位僅三個月的約雅斤王並城中貴胄擄去。這是以色列人首次被巴比倫所擄。巴比倫王另立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為猶大君王。猶大國雖未滅亡,但已元氣大傷。當時,不少人仍然以為被擄只屬暫時,很快就可回歸故土。但等了又等,十年轉眼而過。公元前587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兩年後,再度攻陷耶路撒冷。至此,長達400年歷史的大衛王朝告終。至公元前582年,第三次被擄發生。

被擄,顛覆了以色列人的信仰系統,卻亦開啟了他們那非比尋常的歷史生涯。然而,甚麼是被擄呢?過去廿年間,不少學者從歷史、考古、文學、心理學、神學、社會學,以至難民研究(Refugee Studies)等角度,著手分析。這些研究裡,經常以“displacement”(流離)一字來說明他們的狀況,意即「人被逼遷離所處之地」。這字裡蘊含著“place”(地方),它與“space”(空間)的意思有別。「地方」屬於人之所以為人的生活經驗。流離不必然涉及空間的轉移,但卻定必經驗到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轉移。公元前597年,成為了以色列人的流離標記。

先知以西結於公元前597年被擄到巴比倫迦巴魯河邊。在當地逗留了五年,期間面對國將破,家已亡。他又想到自己已年屆30,按以色列人傳統,受訓練的祭司本該在這歲數就可進到聖所服侍,可如今既困於外邦不潔之地,亦無力對抗以色列王國快將傾軋的歷史大勢,不禁失望沮喪。但上帝就在此時此刻向他顯現,在被擄之地上,讓他得見神的眾異象,藉所見的向當代人也向今天的我們說話。

以西結看見的第一個異象是四活物的圖像(結一4-14)。這活物結合了人、獅子、牛及鷹的臉。獅子是威武的萬獸之王;牛是體型最龐大又最重要的家畜;鷹則是最勇猛的飛鳥;而人就是神所創造的萬物中,至為尊貴。神向以西結展示這結合天、地、神所創造於一身的活物,呈現祂無比的權能。上帝要告訴以西結,即或如今經歷流離,一生訓練似無用武之地,但仍要定晴察看,不是看自己的無能與困境,而是看上帝那結合天、地及所創造之萬物於一身、超乎想像的能力。今天,我們所看的究竟是自己的能力?還是上帝那測不透、甚至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能力呢?

第二個是輪子的圖像(結一15-21)。在這個圖像中,「行走」這動作不斷重複,格外突顯了行動無阻的能力,並充滿動感。上帝藉此顯明,祂可隨意往來世界任何地方,絕無阻隔。圖像的信息有違古代近東文化的本土神明觀念。上帝要告訴以西結,即或他們被擄,但耶和華卻是往來自如,祂的眼睛觀看全地。不少際遇境況下,我們或許覺得和上帝有一定距離,但祂以這圖像向我們說:「我可以臨在,我亦可察看。」

第三個是穹蒼與寶座的圖像(結一22-25)。在那活物之上的穹蒼之上有寶座的形象,而坐在寶座之上的正是那位難以形容的大君王。被擄往往意味個人使命與價值系統的崩潰,但上帝就在此時,為經歷被擄、一心等候回歸的人,預備了這幅超自然的圖畫,宣告祂才是那位大能者,縱有大水和軍隊的聲音,無論世界是怎樣的混亂,祂仍是那位坐在寶座上為王,一直掌權的那一位。

上帝讓以西結看見那「神的眾異象」後,祂就吩咐以西結要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祂命以西結到那一直悖逆祂的民那裡去,宣講祂所吩咐他的信息。無論他們聽或不聽,以西結要作的就只是把上帝的話告訴他們(結一28下-二7)。以西結要到那「不肯聽從」他,那額堅心硬的以色列家那裡,「他們或聽,或不聽」,他都要對他們宣講「這是主耶和華說的」。以西結要成為以色列家的「守望者」(結三16-21),替上帝警戒他們。他不要在乎他們是否接受警戒而回轉,以致得救,而只在乎自己有否忠心宣講。以西結的宣講,從一開始就已注定是徒勞無功的。不過,奇怪的是,百姓以至長老縱然明知會被以西結責罵,縱然不順從他所傳講上帝的話,但仍三番四次來求問他,因他們知道以西結確是一位先知,他在被擄的人中以忠誠宣講顯明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

最後,上帝又吩咐以西結執行一系列超乎常理的象徵行為。他側臥(四4-8)是要表明他擔當以色列民的罪孽;他以糞烤餅(四12-15),刻意使自己受到玷污,有違祭司的職份,表明以色列民在外地吃不潔之物;他受命剃頭(五1-2),作那祭司不可作的事(參利二十一5),表明以色列民所受的審判。這些象徵行為,旨在表明以色列人所受的命運。以西結執行這些行為,卻是表明他不斷放下引以為

傲的祭司身份,捨棄自己一切所有,與受命責罵的百姓同受苦難。儘管以西結不能改變上帝百姓受罰的命運,但這民卻是「你本國百姓」(結三11),是他甘願與他們休戚與共,甚至願意為他們完全捨棄自己的同胞。

近年來,香港正經歷難以逆轉的改變,我們珍視的核心價值如「民主」、「自由」、「平等」與「法治」等,屢遭破壞蠶蝕,甚至消珥。我們如同置身被擄處境,無法安身立命,流離失依。如斯境況下,我們該如何回應?以西結終其一生沒有記錄他回歸故土。就如我們也不曉得今日所經歷的流離狀態何時終結,甚或會否在我們有生之年終結,惟求上帝讓我們得見「神的眾異象」,堅信上主掌權;也求祂讓我們作守望者,忠心宣講所要宣講的;並在人民中作先知,甘願與悖逆上帝但卻一起流離的人休戚與共,甚至達到完全捨己的地步。

 

1. 參:Brad E. Kelle, Frank Ritchel Ames, and Jacob L. Wright (eds.), Interpreting Exile: Displacement and Deportation in Biblical and Modern Contexts (Ancient Israel and Its Literature 10; Atlanta: SBL, 2011); John J. Ahn, Exile as Forced Migrations: A Sociological,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Approach on the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 of the Southern Kingdom of Judah (BZAW 417; Berlin: De Gruyter, 2011); John J. Ahn and Jill Middlemas (eds.), By the Irrigation Canals of Babylon: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Exile (LBH/OTS 526; London: Bloomsbury T & T Clark, 2012).

2. 參:Craig G. Bartholomew, Where Mortals Dwell: A Christian View of Place for Today (Grand Rapids: Baker, 2011).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