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流离颠沛时—一位先知的故事

黄嘉樑
陈朱素华教席教授(圣经科)
教务长

这位先知的故事,由公元前597年开始。

那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大军围困并攻陷耶路撒冷,入城掠夺圣殿中的宝物,并把在位仅叁个月的约雅斤王并城中贵胄掳去。这是以色列人首次被巴比伦所掳。巴比伦王另立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為犹大君王。犹大国虽未灭亡,但已元气大伤。当时,不少人仍然以為被掳只属暂时,很快就可回归故土。但等了又等,十年转眼而过。公元前58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困耶路撒冷两年后,再度攻陷耶路撒冷。至此,长达400年歷史的大卫王朝告终。至公元前582年,第叁次被掳发生。

被掳,颠覆了以色列人的信仰系统,却亦开啟了他们那非比寻常的歷史生涯。然而,甚麼是被掳呢?过去廿年间,不少学者从歷史、考古、文学、心理学、神学、社会学,以至难民研究(Refugee Studies)等角度,着手分析。这些研究裡,经常以“displacement”(流离)一字来说明他们的状况,意即「人被逼迁离所处之地」。这字裡蕴含着“place”(地方),它与“space”(空间)的意思有别。「地方」属於人之所以為人的生活经验。流离不必然涉及空间的转移,但却定必经验到社会、文化和歷史的转移。公元前597年,成為了以色列人的流离标记。

先知以西结於公元前597年被掳到巴比伦迦巴鲁河边。在当地逗留了五年,期间面对国将破,家已亡。他又想到自己已年届30,按以色列人传统,受训练的祭司本该在这岁数就可进到圣所服侍,可如今既困於外邦不洁之地,亦无力对抗以色列王国快将倾轧的歷史大势,不禁失望沮丧。但上帝就在此时此刻向他显现,在被掳之地上,让他得见神的眾异象,藉所见的向当代人也向今天的我们说话。

以西结看见的第一个异象是四活物的图像(结一4-14)。这活物结合了人、狮子、牛及鹰的脸。狮子是威武的万兽之王;牛是体型最庞大又最重要的家畜;鹰则是最勇猛的飞鸟;而人就是神所创造的万物中,至為尊贵。神向以西结展示这结合天、地、神所创造於一身的活物,呈现祂无比的权能。上帝要告诉以西结,即或如今经歷流离,一生训练似无用武之地,但仍要定晴察看,不是看自己的无能与困境,而是看上帝那结合天、地及所创造之万物於一身、超乎想像的能力。今天,我们所看的究竟是自己的能力?还是上帝那测不透、甚至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能力呢?

第二个是轮子的图像(结一15-21)。在这个图像中,「行走」这动作不断重复,格外突显了行动无阻的能力,并充满动感。上帝藉此显明,祂可随意往来世界任何地方,绝无阻隔。图像的信息有违古代近东文化的本土神明观念。上帝要告诉以西结,即或他们被掳,但耶和华却是往来自如,祂的眼睛观看全地。不少际遇境况下,我们或许觉得和上帝有一定距离,但祂以这图像向我们说:「我可以临在,我亦可察看。」

第叁个是穹苍与宝座的图像(结一22-25)。在那活物之上的穹苍之上有宝座的形象,而坐在宝座之上的正是那位难以形容的大君王。被掳往往意味个人使命与价值系统的崩溃,但上帝就在此时,為经歷被掳、一心等候回归的人,预备了这幅超自然的图画,宣告祂才是那位大能者,纵有大水和军队的声音,无论世界是怎样的混乱,祂仍是那位坐在宝座上為王,一直掌权的那一位。

上帝让以西结看见那「神的眾异象」后,祂就吩咐以西结要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祂命以西结到那一直悖逆祂的民那裡去,宣讲祂所吩咐他的信息。无论他们听或不听,以西结要作的就只是把上帝的话告诉他们(结一28下-二7)。以西结要到那「不肯听从」他,那额坚心硬的以色列家那裡,「他们或听,或不听」,他都要对他们宣讲「这是主耶和华说的」。以西结要成為以色列家的「守望者」(结叁16-21),替上帝警戒他们。他不要在乎他们是否接受警戒而回转,以致得救,而只在乎自己有否忠心宣讲。以西结的宣讲,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不过,奇怪的是,百姓以至长老纵然明知会被以西结责骂,纵然不顺从他所传讲上帝的话,但仍叁番四次来求问他,因他们知道以西结确是一位先知,他在被掳的人中以忠诚宣讲显明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

最后,上帝又吩咐以西结执行一系列超乎常理的象徵行為。他侧卧(四4-8)是要表明他担当以色列民的罪孽;他以粪烤饼(四12-15),刻意使自己受到玷污,有违祭司的职份,表明以色列民在外地吃不洁之物;他受命剃头(五1-2),作那祭司不可作的事(参利二十一5),表明以色列民所受的审判。这些象徵行為,旨在表明以色列人所受的命运。以西结执行这些行為,却是表明他不断放下引以為

傲的祭司身份,捨弃自己一切所有,与受命责骂的百姓同受苦难。儘管以西结不能改变上帝百姓受罚的命运,但这民却是「你本国百姓」(结叁11),是他甘愿与他们休戚与共,甚至愿意為他们完全捨弃自己的同胞。

近年来,香港正经歷难以逆转的改变,我们珍视的核心价值如「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等,屡遭破坏蚕蚀,甚至消珥。我们如同置身被掳处境,无法安身立命,流离失依。如斯境况下,我们该如何回应?以西结终其一生没有记录他回归故土。就如我们也不晓得今日所经歷的流离状态何时终结,甚或会否在我们有生之年终结,惟求上帝让我们得见「神的眾异象」,坚信上主掌权;也求祂让我们作守望者,忠心宣讲所要宣讲的;并在人民中作先知,甘愿与悖逆上帝但却一起流离的人休戚与共,甚至达到完全捨己的地步。

 

1. 参:Brad E. Kelle, Frank Ritchel Ames, and Jacob L. Wright (eds.), Interpreting Exile: Displacement and Deportation in Biblical and Modern Contexts (Ancient Israel and Its Literature 10; Atlanta: SBL, 2011); John J. Ahn, Exile as Forced Migrations: A Sociological,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Approach on the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 of the Southern Kingdom of Judah (BZAW 417; Berlin: De Gruyter, 2011); John J. Ahn and Jill Middlemas (eds.), By the Irrigation Canals of Babylon: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Exile (LBH/OTS 526; London: Bloomsbury T & T Clark, 2012).

2. 参:Craig G. Bartholomew, Where Mortals Dwell: A Christian View of Place for Today (Grand Rapids: Baker, 2011).

 

返回院讯目錄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