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的應用數學題-專訪歐醒華 實踐科助理教授、校牧、 牧職實習統籌

訪問及撰文
鄧美美
MDiv 1996

 

如果,數學裡可瞥見上主的足跡;那麼,實踐科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從學習、成長到傳道、授業,種種的選擇與躍動中,不僅看見數學的痕跡,更透現造物主的身影。

八十年代初,醒華入讀浸會學院最後一屆開辦的土木工程系。一天,熟知他性情心志的教會導師突然問:「你真的想度石量地過一生?」令這位愛邏輯思考又愛與人接觸的「理性佬」,毅然決定前赴加拿大轉攻計算機(即電腦)科學,期日後以專業身份投身國內宣教服侍。能夠成行,全因得到家人、導師友好,甚至是一些素不相識弟兄姊妹的支持和關顧。在恩典裡完成大學課程的醒華,於1987年回港,任職電腦軟件工程師,直至1990年蒙召入讀中神。

 

信仰的重力

四年留學生活,在醒華心中是沛然豐富的。家中細仔,隻身落在異鄉,第一門獨立訓練就從柴米油鹽、節衣縮食開始,經歴感情掙扎,亦嚐到信仰跌宕的重力。出國籌備過程相當順利,令醒華深感跟隨上帝腳步前行,是何等奇妙!豈料抵埗後的遭遇,卻如把他從萬尺高空摔下來:註冊不到科目,暫棲處不僅貴租,更因屋主朋友來訪,他被迫與陌生人同床。兩週過後,一切又奇蹟地扭轉過來:

「當時信主十年,但那一剎驚覺做基督徒很冒險,高低起跌,身不由己!不是祂不真實,而是我好害怕!」掙扎多月,在某次聚會上,一句「主,祢的道路,我願行畢」(詩歌〈差我〉)的歌詞,重燃了醒華的決心,起步再前行。

相隔廿餘年,走到另一個低谷。縱然場景有別,同樣面臨抉擇。

1993年中神畢業,因應當時母會情況,有感責無旁貸,遂回去當傳道。一年過後,教會裡就只剩下他這位全職牧者:「我一心宣教,但上帝呼召我:『何不帶著整個教會參與呢?』我想,我確應和母會一起做。於是,硬著頭皮做堂主任。」2006年,因同工關係問題,令他很想放棄:「我在想:『上帝,都是祢,把我放到這位置上,現在問題都顯露出來了。祢真不對呀,當初為何不給我選擇?』」於是拿了一個月大假,跑到加拿大,反思尋問:「我問上帝:『還有選擇嗎?』上帝答道:『現在就給你選擇,你做還是不做?』那時已做了13年堂主任,上帝第一次問我。」思索良久,醒華選擇繼續做下去。並非有神蹟或恩賜驟然降臨,環境、人事、性情也無分毫轉動:「只有一件事,我選擇了順服。那件事觸動埋在我心底的『被迫』感覺。常說『無得揀』,只因我心裡不服。祂實在奇妙,知道我此刻需要這選擇過程,更提醒了我:『你本是有選擇的,服不服是你可以選擇。』,不要把責任都推落在環境或別人的頭上。」

 

成長的維度

「有得揀」的經歴,為他翻開新一頁,也讓醒華深切體會成長是哪回事:「不是有了聖經知識或宗教生活,就等如成長,而是必須處理內裡潛藏的問題。」醒華認為,成長第一要事就是意識假我,才可活出真我。但越乖巧的人,假我越易形成:「就算想『曳』,都會扮乖,假我就這樣養成。」在他的成長路上,頭一趟感到「脫胎換骨」是在白基翰博士(Dr. Hans Burki)為中神同學主領的十天退修營裡:「身為屬靈導師,他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指引,不僅助我觸碰生命裡許多隱伏的問題,更重要是處理原生家庭對我的深遠影響。」

多年牧職體會,醒華看成長與牧養,皆存乎一顆誠實面對自己的心:「艱難從不是外在的,而在於自己。環境固然有影響,卻毋須把它的影響看為最大的限制。牧養工作,非人力所能為的事太多,但是否甚麼都做不到?或不用做?Hans給我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學習聆聽。沒有捷徑竅妙,但可以操練得來。Hans也常常提醒:『少說話,多聆聽內心』。一個能夠聽到自己內心說話的人,就更有條件聆聽別人的說話。如能夠把他們帶到上帝跟前,我覺得這樣已很好、很足夠。」

2014年,醒華正式加入本院執教實踐科,但仍兼任母會顧問牧師一職:「因為我很想牧養新一代牧者,把牧養的生命傳遞下去,同時也想藉此好好在教會實踐『交棒』,而非『擲棒』;其次,在中神容我可延續對中國的負擔;第三,關乎宣教。宣教與牧養是銀幣的兩面,不能分拆,我期望將來牧者能把兩者結合得更好。」近年,他又開始推動「靈程同路人」,辦退修營會,鼓勵一起安靜,彼此承拓;並配合門徒訓練課程,實行雙管齊下:「一方面聆聽自己與別人;門訓則學習聆聽主的話語,如何聽得更準更深。」此外,他亦撰寫了一本關於家庭禮儀的小冊子,讓牧養進到家庭中去:「教會就如一個人,處身家庭和社會之中,就會帶來他的影響。因此,家庭、職場和社會這三方面是無法逃避的。」

 

撕裂的距離

可是,「撕裂」成為今天社會的常用字,也是教內不少牧養講座的關鍵詞:「溫和一點講『撕裂』,就是指『不同』。撕裂乃在於你和我不相同!這是現實,也是事實,教會不要迴避。」有些人把「合一」解作「相似」(similarity),尤甚者將「合一」當為「齊一」(uniformity),醒華直斥:「這完全是違反聖經與神學上的理解。我們有『多元中的合一』(unity in diversity)的神學,卻沒有實踐。我們能夠『合一』,乃在於我們相信同一位主,順服於祂,聯合於祂。但這樣並不代表沒有『多元』,因我們實在不同。試圖要別人變得跟自己一樣,不是合一,而是統一。這個誘惑相當大!連教會都想這樣做。」

刻下香港,醒華覺得實在需要基督信仰的「和好的福音」:「和好不是同化啊!不是把你變成我,又或我願意變成你。但若然解說不當,『和好的福音』就會變成了『河蟹的福音』。」他直言,「共識」不應是「將就」,而是在基督裡彼此接納,一起「共存」:「另一句在教會經常聽見:『你有這樣的看法嘛,我很尊重。』

但意思往往是:『你做甚麼都好,跟我無關。』錯!造成撕裂不正是要劃清界線嗎?在教會群體和隊工裡,真正尊重是『你有事,我絕不置身度外!』是一起承擔,共付代價,就如一個家。」教會要培育這樣的群體,醒華認為需要發展兩個向度。其一,每個人必須真誠面對自己,學習為自己發聲,並為本身言行負責;同時,即使不同見解,也願意與他人一同承擔責任。

如果,數學裡可瞥見上主的足跡;那麼,在上主給醒華這三道應用數學題裡,不僅看見選擇、傳承與分擔,更透現那名稱為奇妙策士的出題者。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