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事奉與愛──神學教育延伸的動力

葉沛森
延伸課程主任

 

參與普及神學教育的課程,對不同人有著不同意義:有人視之為心靈綠洲,有人視之為追求信仰進深的途徑,又或者是進入神學殿堂的第一步。此外,同學可以選擇不同方式學習,例如與同儕一起在課堂上經歷生命的轉化,又或在互聯網上,按自己的步伐遙距學習。信徒參與普及神學教育,除了時間、興趣等個人因素,背後的動力可追溯至倫理生活與事奉的層面。然而,最根本的動力是聖靈在人心中所燃點起對真理的愛。

「需要」也是「動力」

神學需要普及,最直接的原因是現代人的生活和倫理處境日益複雜。在錯綜複雜的價值判斷中,信徒的行事為人如何才能與福音相稱?要做到相稱,除了對聖經有第一手的認識,還需要教義神學的框架來梳理不同的聖經課題;當知識與生活處境相遇,又需要借鑒教會歷史遺留給後世的教訓。故此,讓神學教育的幾個範疇聖經研究、教義神學、教會歷史和實踐神學在信徒群體中普及起來,使教會有充分的準備為主服役,服侍鄰舍,實屬必要。

然而,倫理處境的迫切需要不應令信徒忽略另外兩個同樣重要的因素。其一,教會被聖靈招聚、建立,為要事奉三一的神,因此,敬拜讚美、禱告擘餅、宣講、教導真理和建立團契等,都是信徒群體身份的重要標記。教會的宣認,並服侍鄰舍的行動,屬於第一階的信仰宣告;教會需要躬身自省,以防本身的踐行偏離福音真理和使徒的見證。這擔子不應只落在教牧和信徒領袖的肩上,會眾在牧者的領導下可分擔這責任。普及神學的訓練讓信徒能夠進行這種第二階的信仰反思。換句話說,神學思考的能力是教會檢驗信仰宣告的必須條件。

聖靈點燃人對神的愛

其二,聖靈使信徒渴慕進到神生命的深處。信徒被主的真理和良善吸引,以愛回應主,在信心中尋求了解,這種對認識神的嚮往,是神學教育在教會中延伸的真正動力。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羅五5),而神的心意,如哈巴谷書二章14節所說:「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信徒生命的豐盛,並不局限於在倫理層面得蒙拯救,價值觀得到重整;達致豐盛生命的途徑,也不單單在於校正宗教活動的焦點,對準聖經所見證的神,還在於對三一神的嚮往,心靈被神無窮的生命和美善牽引,不斷追求認識那位向人施憐憫的主。這種在信心中喜樂的探求,就好像馬利亞酷愛在主跟前聽祂說話一樣,是上好的福分。事實上,當信徒更深明白神的生命和愛,並衪的憐憫如何藉著基督顯彰出來,教會才能夠將三一神的工作和恩典向世人清晰傳遞。

未來拉闊課程光譜

信徒愛讀聖經,延伸課程過去的數據可以充分反映這點。以報名的人數作粗略排序,聖經科目和靈命與成長的課題,明顯比神學和歷史科受歡迎,而宣教實踐科則排在神學與歷史科之後。這樣的排序並非永遠一成不變。可以想像,如果課程的光譜能夠拉闊,例如傳統的教義神學能夠與文化生活互動,聖經神學可以與公共議題接軌,又或教會的歷史經驗和遺產可以用來探問都市人的人文價值,相信同學對普及神學的興趣和印象都會改善。

拉闊課程光譜需要想像力和資源。「想像力」不是神學的主題,但卻經常是神學工作的伙伴。劍橋大學的神學教授華雲 (Charles E. Raven) 談及救贖論時,提到歷來有關基督受死意義的討論,總得借用文化慣用的措辭,例如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詞彙。今天,普及神學也需要想像力,讓人能再次聽見神的恩典,並明白祂的工作如何臨到人間。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