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思‧世語

張智聰
聖經科助理教授

訪問及撰文
鄧美美
MDiv 1996

 

馬丁路德說,一個人不管落在哪種境況,總能夠在詩篇裏找著安慰和滿足。聖經科助理教授張智聰於其中尋見的,還有自母腹裏、上主為他細意織造的人生。


情悅文學,矢志當教書先生,小時候每逢溫習,便會幻想睡房為教室,教鞭在手,向隱形學生講解貼在門上的學習重點,有板有眼,又給自己出考題。回想起來,雖則充滿傻氣,但又見證了早已存放心中的教學熱忱。奈何求學歲月,不能隨心所願。大學本科念工商管理,雖非甘心情願,但從中卻肯定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更享受友好同窗彼此砥礪之樂。惟無可替代的至愛,終究是副修的心理學科之一:教育心理學。三年過去,不從商、當教師的心志更堅定。甫畢業即修讀教育專業文憑,活出心裏夢。

笑談「好為人師」的往事中,有一顆伴人同行的心在躍動:「我愛『八卦』聽別人說故事,愛陪伴他人成長,共渡人生難關。我想,這是上帝放在我心裏面的,是祂造我的shape〔個人特質〕。」這顆心,既源於稟性,也來自成長路上,教他畢生銘感、春風化雨的長輩良師的影響:「有人願意了解接納我是個怎樣的人,願意用心聆聽和擁抱我的故事,伴我面對恐懼委屈,容我哭泣,原是奇妙無比的祝福。」
 

與太太德華、長子曉望及幼女道韞合照

教會的輔導室,喚起他在大學時期的信仰醒悟,亦把他引進了輔導領域,在任教的中學,擔任訓導與輔導之職。然而六載教學,讓智聰老師深切體會,輔導指出問題所在,亦嘗試提供答案,但唯有信仰,方能夠真正解答對應人生的根源問題:「入讀中神,一心只想做兩件事:一是回饋母會多年來的建立栽培,很想回去服侍;二是繼續投入所愛的青少年工作。」萬沒料到,中神的日子令智聰老師驚覺,原來自己對聖經研究的「胃口」極大,大得甘願投放餘生:「牧會不久,有次跟同學說,一生好好講解上帝話語,清心志於一事,那~就是我想揀的事,於願足矣!」

眾裏尋她的讚嘆  

芸芸科目,智聰老師鍾情聖經詮釋,尤其是詩歌,宛如眾裏尋她,驚為天人:「在她面前,無話可說!她的深遂,她的豐富,她的~美,好吸引我!」情之所致,牧會四年,立志用詩篇講道。到負笈英國深造,順理成章選上詩篇,探尋甚麼才算是「智慧詩」,自此亦開展了他深以為趣的「文體研究」(genre study):「多年來,聖經研究深受歷史批判的影響,考證每類詩歌出現的禮祭場景和用途,這對教會而言,無疑是重要的。但卻錯失了詩人作為傳遞者(communicator)採用這種文體(genre)表達,為要達到的溝通目的(communication purpose),文學手法、修辭字眼皆是給接受者(receiver)的路標,好讓他們明白這首詩背後的神學是甚麼。因此,我引入溝通目的取代歷史場景的應用,作為界定『智慧詩』的準則。」

「詩思」,讀音宛如智聰老師英文名字的縮寫,是指詩人寫作的思路情致,更關乎做詩的思維活動。詮釋詩篇時,這方面不可不察:「今日我們詮釋詩篇,有兩件事十分重要:其一,觀察詩人給我們留下甚麼線索(clues),這有助我們明白他的溝通目的。其次,在這溝通過程中,切勿以為一首詩,只可用作講道素材;其實它單單在群體中被朗讀出來,已可併發出巨大力量。當然,在教會內講詩歌牧養,首要有閱讀希伯來詩歌的技能(literary competence),學習怎樣理解這文體,好讓我們能夠看得準確,分析詩人留下的線索,明白他背後的神學。」

惡人當道的哀告

Aaron Collier, Like the Watchman Waits for the Morning (Oil on canvas) 2007
(本圖為Collier上行之歌繪畫的十五幅作品之一,以詩130:6為題)

讚美感恩是詩篇的主旋律,大抵是崇拜唱詩留下來的固有印象。就算是哀嘆過後,總會復歸歌頌稱謝,顯明信心,完滿收場。可是,只要翻閱150篇詩,自當發現實情斷非如此:「我們唱許多讚美、感謝、謝恩的詩歌,信仰經驗都框在光明、正面的向度。事實上,詩篇卻以哀告詩(哀歌)數量最多,超過50篇。它們都寫在最黑暗的信仰經歴裏,詰問上帝何以不在其中。可惜,教會講壇固然少講詩篇,更遑論提及哀告詩。然而,人生總難免落在困難境遇中,當我要領詩或講道,聖經裏可有資源讓我們支取?」於是他便鑽進了「哀告詩」這個傳統,發現別有洞天。 

「在英語或德語的學術討論中,近數十年皆重新肯定『哀歌』(laments)的重要性。教會不知在何年何月失落了這塊瑰寶,使信徒的靈性培育出了一大塊空缺;為此西方學界開始重新討論『哀歌』的重要性。惜在華人教會中似乎仍未受重視。」從學術研究,回歸他昔日牧養伴行的日夜,又感念現今教會的處境與目下香港的狀況,心裏更為著緊:「今年三月,面對時局,感到很氣憤。我在母會講道時,選擇了一首哀歌──詩篇第五篇,題為『當惡人當道時』。以詩人的話教導自己與會眾可以如何不灰心、仍禱告。有位弟兄散會時跟我說:『今日之後,知道怎樣繼續前行。』他的話使我更肯定哀告詩能引領我們,進到一個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帝的領域中。就在那裏,告訴我們怎樣可以仍然尋見上帝,如何能夠繼續相信。」智聰老師深信,哀告詩那靈魂深處的敲問,定可回應這時代群體的掙扎與吶喊:「信心,不止是重複教條裏上主的美好信實,而是即或我們難以堅定地講信仰,或是質疑,甚至乎反抗,都是信心的展現。」

 一聲悲鳴,款款衷曲,吟頌細嚼當中,是感悟,是詰問,讚美哀告交迭,就在傾心吐意之間、在情志之聚處,神人相應。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