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中亚伯拉罕的应许与土地

薛霞霞
圣经科助理教授

 

创世记中亚伯拉罕跟神最初的相遇就是呼召他离开本地、本族,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创十二1-2)。 随后,神对亚伯拉罕的多次应许,都离不开「后裔」和「土地」(创十叁 14-17;十五1-7;十七1-8)这两个要素:耶和华向他亚伯拉罕显现,对他说:「⋯⋯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為业。」

(一)应许中的后裔

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加拉太书反覆出现的主题。核心在於陈明谁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既然你们属於基督,你们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是照着应许承受產业的了。」(叁29) 正是透过基督,亚伯拉罕的福临到外邦,而这亦应验了创十七4神与亚伯拉罕立约,要他成為多国之父的应许。由此,保罗进一步反对将身分的边界固化在一个具体的民族身分上面,他反对排他的族群思想:「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裡。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们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叁27-28)

(二)应许中的土地

如此看来,似乎保罗更加关注的是应许中的后裔,而非土地,以至有圣经学者提出保罗的神学无关土地。1 关於土地的应许是否在保罗那裡缺失?难道土地在保罗的思想中未曾佔有一席之地?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保罗在加拉太书中多次提及亚伯拉罕的应许(加叁8,14,16,18,21,29),这裡的应许指向创世记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2 如果保罗所说的不是一个被重新更改定义过的应许,那麼当他提及亚伯拉罕的应许就必然包括土地这一核心的概念。3 其次,保罗所说的「照着应许承受產业」(叁18,29;四1),究竟这裡的「產业」指甚麼,似乎并没有明说。学者提出不同的詮释。但18节比较明显提到「神藉着应许,把產业赐给亚伯拉罕」,明显这裡的產业应该包括「土地」。在旧约经文中, 產业常常跟土地相联繫(创二十八4; 申一39)。冯荫坤也指出这裡的「產业」应该包含土地。4 当然,词汇上,保罗确实没有提说过「土地」。在罗四13,保罗把得地土為產业的应许看成是「承受世界」。冯荫坤认為承受產业、承受世界可以理解為外邦人与犹太人中追随基督者都属於亚伯拉罕的子孙,一起有份於「承受世界的福气」。而穆尔则直接指出在保罗那裡,產业是指基督以及祂所赐给自己子民所有的福祉。6 确实,保罗关注的不是固定疆界的土地实体,而是土地的应许本身所代表的意涵。布鲁格曼指出,土地是赋予以色列民身分认同与安全感的所在。7 被掳意味着离开故土,与过去的身分歷史发生断裂。而对保罗而言,重回故土,寻找安全所在地在於对信仰的持守,对耶穌基督的认定。用布鲁格曼的话说:「保罗正是要呼召我们在歷史中持守信仰,在一个无法提供保障的世界中满有保障地活着,在一个流离失所的世界中拥有我们自己的家园。」8 总之,在保罗的思想中,土地是必不可少,这是从亚伯拉罕伊始,神就许於祂的子民。这是以色列人安全感与身分认同的所在。只是,对於基督的追随者,土地一词更具超越意义:有神、有基督同在的地方就有福祉,就是我们的安全所在。具体的土地不再成為羈绊我们的界限,正如亚伯拉罕的福在基督裡可以临到外邦。所以,真正的本土,不是划定為界,而是不但可以在世人所认為流离失所的无望之地凭藉信心与盼望去创建土地家园,亦可以走出去拥抱世界。

(叁)今日反思

保罗在加拉太书中看到了亚伯拉罕的应许中不偏执某一族群的后裔;不固守某一特定疆界的土地,这种超越性的视角看待应许与土地对今天生活於纷争撕裂,混乱无序,惶恐焦躁的社会中的基督徒有甚麼样的提醒?首先,在香港多元的处境,不仅包含中西古今文化,还有左中右不同政治观点,及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等不同语言,不同群体间是否可以彼此尊重包容,互相体谅,活出爱邻舍的生命?其次,在看似无望被强权压制之地,是否依然可以活出盼望?在似乎无所凭依之处是否可以共建福音的家园?

 

  1. 比如,戴维斯在他的《福音与土地》 (W. D. Davies, The Gospel and the Land: Early Christianity and Jewish Territorial Doctrin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一书持这一观点。
  2. 如保罗在加叁8,16指涉创十二3, 二十二18中,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
  3. 参Walter Brueggemann, The Land: Place as Gift, Promise, and Challenge in Biblical Faith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7), p.178.(中译本:布鲁格曼着,戚时逝、黄泰、张楷弦、鄺全合译,《土地神学》,台北:校园出版社,2016,页 249。)
  4. 冯荫坤着,《加拉太书註释》(台北:校园出版社,2008),页803。
  5. 同上。
  6. Douglas J. Moo, Galatians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2013),231.
  7. Brueggemann, The Land, P.8.
  8. Brueggemann, The Land, P.178.
  9. 参许驥,《被建构的香港》。香港:文化工房,2014;及赵崇明,《夹缝中的漂泊:香港教会的行旅政治》。香港:印象文字出版社,2015。 

 

返回院讯目錄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