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神初熟果子 — 四位首届道学硕士毕业生

访问及撰文

汤凤萍
MCS 2013

 

7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出路和机会不错,选择也多,中神这所新成立的神学院,怎能吸引拥有大学资歷的年青信徒?

1978年,中神首届道学硕士班毕业生共有四人,他们是麦伯全、罗德麟、伍渭文和余雋瑞。他们报读中神,既是神的引导,也反映出他们对中神的信任和认同。

麦伯全是四位毕业生中最年长的。早年於中华神学院毕业,其后到越南宣教。因感装备不足,遂考虑再进修。适闻中神开校,提供的神学训练,正合他进深研究神学的期望,特别是原文的训练。故此,便顺理成章的报读中神。

当时所有中神的讲师都是初出茅庐的学者,有些还比麦伯全年轻。麦伯全开始时并不太认识他们,却被他们委身中文神学教育的热诚所吸引,后来接触多了,麦伯全更是佩服,觉得他们的治学态度严谨、為人谦卑。回望中神岁月,麦伯全肯定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神的安排。他见証了中神默默的在香港啟动了一场中文神学教育运动,往后其他神学院亦认同这方向,而相继加入。中神在这场运动中,确实起了带头的作用,而最终掌管在上帝手中。

另一位毕业生罗德麟,於台湾东海大学本科毕业后,投考中神的基督教研究硕士课程。由於他不想加重父母的负担,希望申请奖学金,遂改读道学硕士。

选择中神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对首任院长滕近辉牧师的认识,从而深信中神必定是一间好学校。同时,他亦对那些年轻又有理想的讲师,满有信心,越发肯定中神是神所兴起的神学院。至於外间担心中神偏重学术而忽略灵性,罗德麟却深深感到中神的老师竭力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亦难忘当时的老师对学生的全面关怀。

伍渭文(后排右二)、罗德麟(前排左二)、麦伯全(前排左一)、余雋瑞(后排左叁)

回望中神运动,罗德麟认為是成功的。学院着重学术知识是正确的,因為只靠灵命并不能回应时代所需。因此,罗德麟非常认同中神追求卓越的方向。回望从昔日的神学生到今天担任澳洲华人教牧神学院院长,罗德麟说:「中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早年就读香港浸会大学的伍渭文,中神毕业后成為了储备师资,并前往美国圣路易斯的圣约神学院继续进修,取得牧养神学硕士学位;其后再获协同神学院教会歷史博士学位。自1985年学成回港后开始执教,担任讲师及实习教育主任,以回馈中神的教导与栽培。

伍渭文认识中神,始於当年报读的先修班。随后中神开校,他自言是充满了期待,亦深受一群年轻、努力实践心中梦想的神学学者所感染。伍渭文觉得,若然一个祭坛是鲜明的,自会吸引人前来献祭。伍渭文回想,当时的讲师都很年轻,与学生是平辈论交,亦师亦友,彼此享受友谊,生命互相影响。他认為,这种崭新而另类的灵命成长模式,与一直以来信徒向属灵前辈学习、追随典范的进路,大不相同,却更有果效。

余雋瑞是四人中最年轻的。毕业於美国西北大学,入大学前已决志信主,其后在一个冬令会中受感献身。当年,留学生回归亚洲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学毕业后,余雋瑞考虑修读神学,於是申请报读香港和海外的神学院,而中神是他在香港唯一报读的学校。

中神创校人之一赵天恩牧师是他申请报读中神的諮询人。原来,余雋瑞於1974年圣诞在加拿大参加冬令会,赵天恩牧师担任他的导师,并经由他而认识中神。

中神既以大学毕业生為对象,学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学习原文方面。余雋瑞因懂德文,应付得较好,其他同学则难免感到吃力。儘管如此,余雋瑞肯定中神所走的方向是正确的。他认同中神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运动,目的是提昇华人神学水平,以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这场运动自70年代发展至今,仍需要不断的持续和前进。

今年六月,中神举行第38届毕业典礼,学院亦步进第41个年头。但愿昔日「伍罗麦余」对中神的认同爱惜,以及他们在事奉中的忠诚持守,能继续在往后的中神校友当中,传承下去。

 

返回院讯目錄 ^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