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時代

李耀坤

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任
趙叔榮、霍佩芳教席副教授(神學科)

 

「持守不變使命,訓練時代工人」,是中神一貫的宗旨。我們先剖析當下時代處境的一些關注,並且教會在當中的挑戰和機遇。

(一)全球局勢

2016年可以說是充滿詭異的一年。年中,英國民眾意料之外公投脫歐。驚魂未定,特朗普,一個沒有從政背景的人,打著「美國優先」的口號,主張孤立主義,竟能成功入主白宮。顯然,這兩宗不是偶發的巧合,世界各地都冒起以本土為先的呼聲。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冷戰結束,資本主義經濟一統全球,有學者甚至樂觀地認為世界歷史將邁向普世大同。但2008至2009年的金融海嘯卻揭露出暗藏於全球化的欺壓和不公,政商的合謀罔顧大眾福祉。反全球化、反傳統建制精英、反外來移民、反區域融合成為新趨勢。

(二)本港處境

另一邊廂,金融海嘯後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顯著增加,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明顯地,中國已經改變改革開放初期韜光養晦的態度,採取更進取的外交策略,透過成立亞投行,倡議一帶一路以建立政治經濟聯盟,與美國博奕。在這大背景下,「一國兩制」中「一國」的策略考慮愈來愈重要。2014年的《一國兩制白皮書》表明,中央對香港有實質的全面管治權,並且「港人治港」應理解為「愛國者治港」。2016年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港澳部分的內容再次單獨成章,確立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的功能定位。香港政府會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為策略取向,發揮香港作為國家「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的建設。

不幸地,這種大一統方略、中國夢與「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維持香港的生活方式、價值」等民眾期望,存在極大落差。中央銳意加速中港融合,並連番加強對港事務的干預。結果不僅令港人民主夢碎,更造成港人經歷前所未見在文化和價值觀上的流離失序(displacement and disorientation),連一向引以為傲的自由和法治,也頓感岌岌可危。政治制度上無法理順,也窒礙了社會解決長久以來的深層次矛盾。裙帶資本主義造成的不公,扼殺年青一代發展的空間,連成家立室、安居樂業也成為遙不可及的夢。

從北方來的強勢融合政策,帶來嚴重的身分危機。跟各國的情況類同,香港也出現抗拒內地干預、反融合、反建制霸權的氛圍。在舊有社會願景破滅的情況下,年青一代苦苦地探索本土的身分和價值,重新想像香港。

(三)教會的時代挑戰與契機

教會不變的使命,是無論得時不得時,都作耶穌基督無愧的僕人,見證祂的恩典和信實。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難處,但在上主的恩典下,也可以是一個獨特的機遇,讓我們去更新我們的信仰和實踐。以下是我們一些反思,期望拋磚引玉,與眾教會的弟兄姊妹一同探索前路。

1. 治理模式的更新

經過多番的受騙和挫折,人們對於單向、獨斷式的「大台」心存恐懼和猜疑。「大台」專權等同欺壓和騙局,假裝公正無私,實際上只為維護既得利益。世俗權柄害怕失控,但管控愈收得緊就愈破壞信任,愈加深怨懟,形成一個糾結的惡性循環。這其實是一個機遇,既讓教會反思,也可讓大眾細察,治理權柄真正的目的、意義和胸襟理當是甚麼。屬靈的治理當然對真理有所堅持,但卻不是單向獨斷。在這方面,使徒保羅在行使其屬靈權柄時,情理兼備。他鼓勵會眾慎思明辨,在真理上成長,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早期教會遇到新議題時,亦會透過會議商議決定。教會既受命以人類的語言表明福音,也就努力地透過語言去探索與這道相稱的實踐。如何能體現這教導,去建立一個更利於溝通、更具參與性的治理模式?是這時代的教會領導不能迴避的責任。

2. 對鄰舍處境的觸覺

與上一點相關,對「大台」的猜疑也反映於對好大喜功的鴻圖大計的抗拒。人們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包裝得很亮麗的鴻圖偉略,就算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也是透過埋沒、犧牲很多弱小社群的利益來達到。這一代深刻地體會到過分依賴金融地產造成的惡果,對裙帶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不公深痛惡絕。他們更願意突破中環價值的束縛,探索後物質主義的價值。相比起宏大的「玫瑰園」建設藍圖,他們更關切具體社群的需要和處境。如此自覺地去質疑港式功利主義,實在前所未見。教會實應多加留意,今天人們更能明白和欣賞聖經教導顧念在患難中的人,又或給一杯涼水予一個小子的信息。如何能更敏銳鄰舍的處境和需要,在這價值重塑的關鍵時刻作鹽作光?教會能否貢獻改變腐化的裙帶資本主義,鼓勵信徒參與締造一個超越中環價值的關愛社群?或許,教會可以擴闊對社會關懷的實踐,不停留於慈惠與扶貧,嘗試探索更多與社群的創意合作。

3. 多元形式中的牧養

這一代厭惡被大策略規劃、統攝,更主動去探索重尋身分,在各種不同處境中摸索實踐信仰的形式。他們需要的栽培,不再是單向的教導,而更需要在參與過程中的同行,與處境互動對話,以信仰的視角來理解、重整經驗。這種牧養的需要,不能單靠仰望一、兩個屬靈巨人或明星級講員就能滿足,而是一個屬靈的團隊,他們能展示彼此尊重,欣賞各自的負擔,但亦能辨識和一同面對關鍵的挑戰,以眾多合一的聲音向世代表明心中盼望的理由。

 

〈甚麼時代〉,收入鄧美美編:《甚麼時代 甚麼僕人》(香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有限公司,2017),頁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