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

 

 

 

 

 

區祥江 著

莫國治•鄭惠貞教席教授(輔導科)

2018年 7月

 

董愛莉
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講師


我曾在社工這行業頗長的日子,一直不忘社工強調增能(Empowerment)的核心價值;我曾竭力去幫助受助者,盼望這幫助的過程能使他們過渡艱難,能重新得力。但想不到,這長久、竭力去增能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後來我的牧者、也是我的治療師,形容我是一個從廚房中燒傷了的廚師,我為此憂傷良久,也對廚房生氣甚至生厭……。

翻開這書的第一課「負傷的治療者」,眼前一亮,這不只是一個希臘神話,或是榮格大師、盧雲神父、心理學者的理論,裡面充滿故事,尤其令助人者能泛起一連串的思緒。助人者常「沈溺」在醫治者的角色中,遺忘自己有受傷的部分;受助者也限制自己於無助軟弱的處境,覺察不到有自我療癒的能力,這兩極化的角色在助人這行業上隨處可見。過去我花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去經驗負傷的自己,然而在療癒的過程中,我面前卻是有血有肉、有靈性生命的助人者,他們願意聆聽我整個人,接觸和走近我這個人,而不是一個病人、一個個案那麼簡單。

輔導員的成長與塑造是一個漫長歷程,這書的啟發該是一個進深版,同時也是一個基礎,輔導員若不能常常接觸自己、觸及個人靈性深處,和上帝連繫,相信在助人的歷程中也不容易觸及到別人的心深處。輔導員得力之道(path of empowerment)的寶貴是輔導員能善用自己,能以自己整個人(包括個人和專業的整合)—有靈性生命的一個人,去接觸另一個人,觸及對方的心靈深處的資源、潛能、生命力、靈性…… 帶來療癒。

 

麥慈殷
MCS(MFC)2018


最初接觸輔導技巧,總是很想抓緊可用的必勝秘方,好讓我們單獨在房內面見受導者時不致手足無措。不過,輔導科老師們卻一再提醒我們要學習全人的集中和聆聽受導者的經歷和感受。《成長與塑造》一書,正是一步一步的教我們反觀自己的生命經歷、與督導的關係,甚至是與上帝的關係正如何影響我們面對受導者。若我們要成為「流通的管子」,我們必先了解自己的生命,並且接通我們最強大的後盾,我們的神。這樣,我們不再是單獨的面見受導者,而是帶著自身所經歷過的關係及信念,與他們同行。與此同時,受導者的生命故事亦在塑造我們的經歷,輔導的相遇令彼此的生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長。感恩在初學輔導及實習的日子能夠拜讀祥江老師所著的《成長與塑造》一書,為迷惘的我帶來不少安慰及盼望,能夠在跌跌碰碰中仍有信心繼續前行及成長。願讀此書的人也能透過反思自己的生命經歷、與他人及上帝的關係,從而了解自己的景況,成為獨特又合神使用的器皿,為他人帶來安慰與陪
伴。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