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擾亂世中的信仰探索與踐行

李耀坤
趙叔榮・霍佩芳教席副教授(神學科)
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任

 

1974年的《洛桑信約》(Lausanne Covenant)是第一屆世界福音洛桑會議的宣言,也是近代福音信仰最具影響力的認信文獻。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約2700位福音派教會領袖在主面前莊嚴地確認信仰,並決志順服基督的差遣,把整全的福音帶到整個的世界。其中,關於「基督徒的社會責任」的一段,即或在43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仍然擲地有聲:

我們確信,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我們在此表示懺悔,因我們忽略了社會關懷,有時認為佈道與社會關懷是互相排斥的。儘管與人和好並不等同於與上帝和好,社會關懷也不等同於佈道,政治解放也不等同於救恩,我們還是確信: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因為這兩方面是我們在神論和人論的教義上,以及我們對鄰舍的愛和對基督的順服的必要體現。⋯⋯我們所宣告的救恩應當在個人生命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改變我們。 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1

社會關懷,信徒在地上不能推諉的責任

信約提醒我們,福音佈道與社會關懷之間,存在著一種既不相混淆也不容分割的關係。兩者同是基督徒對鄰舍的愛和對基督的順服的必要體現,是我們在地上不能推諉的責任。中神於2012年成立「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正是希望與眾教會的弟兄姊妹一同反思和探索如何在這複雜多變的時代中實踐基督徒對社會的關懷。

環視國際和本地的處境,我們的世界無疑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二戰後的國際政治秩序和價值備受嚴峻的考驗,「本土優先」的口號在世界各地高唱入雲。本地則經歷自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港人民主夢碎,中港關係陷入僵局。我們不但失落了力爭三十載的社會願景,更痛心看到本地文化和核心價值逐漸崩壞。在這重塑公共價值的關鍵時刻,公民社會極需要更多真誠的對話和合作。可惜的是,公民社會因著各種爭議已日趨分化撕裂,理性討論變得更加舉步為艱。

多元社會,需與不同群體對話協作

當時代的挑戰迫使我們離開昔日的安舒區時,或許也是一個寶貴的機遇,讓我們再一次謙卑地回到上主面前,認真檢視和更新教會在鄰舍中的見證。歷史告訴我們,基督信仰在流離變遷的時代中仍然能展現其強韌的生命力。基督教會在香港戰後極艱困的處境中,也曾對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福制度的建立作出重大的貢獻。我們深信,基督信仰傳統一方面蘊含豐富的屬靈資源,能幫助我們與公民社會一同探索、塑造和維護良好的公共價值;另一方面,仁愛和盼望的信息能消弭恐懼、猜忌與仇恨,有助搭建溝通的橋樑。

展望未來,「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期望藉著多種的形式,包括神學講場、延伸課程、學術研討會、公開講座,以至網絡平台等,與弟兄姊妹一起探討如何以福音信仰回應時代的需要和挑戰,演繹對社會的關懷和責任。特別在這多元的公民社會中,我們很需要與不同恩賜和負擔的群體對話、學習和協作。我們懇切地祈求上主的恩典和引導,好讓我們能認真回應愛鄰舍的誡命,並共同塑造真誠、仁義和滿有恩慈的公共價值和生活。

 

 

1 John Stott, ed., Making Christ Known: Historic Mission Documents from the Lausanne Movement 1974-1989 (Cumbria: Paternoster Press, 1996) pp. 5-55, especially p.25. Chinese translation: www.lausanne.org/zh-hant/covenant-zh-tw/lausanne-covenant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