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差遣中的「我、你、他」

李思敬
院長

 

摩西對耶和華說:「主阿,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出四10)上主從荊棘火中差遣摩西,摩西再三推辭,這段對話我們都耳熟能詳。《呂振中譯本》其實更貼近原文:「主阿,我不是善於說話的人:昨天不是,前天不是,從你對僕人說話時以後也不是。」重複三次 「不是」,焦點當然在最後一句:上主儘管呼召,摩西仍是摩西。

摩西果真「拙口笨舌」嗎?原文用「沉重」一字來形容他的「口」和「舌」,也許又可理解為「沉默寡言」或指說話「很有份量」,與前面的「滔滔不絕」(直譯: 「多言的人 / a man of words」)正好相反。事實上,摩西的話字字珠璣:「主阿, 能言善道的人不是我:昨天不是、前天不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不是;剛毅木訥的才是我。」他前後用了兩次第一身單數的獨立代名詞「我」,首尾呼應;面對上主呼召,摩西看到自己的不逮,很有自知之明。這無疑是他的長處,卻也成為他的限制:他只懂集中所有注意力在「我」— 一個連上主亦無計可施的「我」?

上主如何回應摩西?衪好像在刻意模倣摩西的語氣,也同樣用了兩次第一身單數的獨立代名詞:「誰使人有口呢⋯⋯不是我上主嗎⋯⋯是我與你的口同在」 (出四11-12直譯)。摩西說了兩遍「不是我⋯⋯是我」,上主亦重複兩遍「不是我⋯⋯是我」;不同之處在於摩西以為自己這個「我」是無法改變的,但上主這個 「我」可以隨時「讓人聾啞、目明眼瞎」(馮象《摩西五經》)。上主呼召、上主差遣、上主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我們就算無法逃避「我」的現實,卻仍需努力學習轉眼仰望這位名叫「我是」的上主。

上主跟摩西的對話還未完結;當摩西執意推辭的時候,經文記載「耶和華向摩西發怒」,但沒有強迫他立刻改變,反倒繼續幫助他解決困難:「不是有你的兄弟利未人亞倫嗎?我知道他是能言的。」(出四14)其實,《出埃及記》的讀者一直都只記得摩西有一個姊姊(出二4-8);亞倫究竟是哥哥還是弟弟,要等到作者告訴我們原來他比摩西年長三歲(出七7)才見分曉。換言之,摩西未曾出生以前, 上主早已為他預備了「哥哥亞倫」,現在正好大派用場,代表摩西向百姓和法老說話。千年以後,耶利米奉召作先知,上主一開始便指出:「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耶一5)這的確也是每一個蒙召奉差的人深刻謙卑的體會和經歷。

上主介紹摩西的哥哥亞倫時,也特別用了兩次第三身單數的獨立代名詞 「他」,似乎刻意延續上文三番四次出現「我」的對話:「我知道他是能言的,是他;並且看哪,是他,正出來迎接你。他看見你,心裡就歡喜。」(出四14)希伯來文動詞本身不同拼音已包含了代名詞的識別特徵,並不需要再加上獨立代名詞在旁邊。上主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突兀,讀者會好奇追問:難道摩西、上主、亞倫三者,同樣重要?

帶著這股疑團,我們唸到上主最後的總結(出四15 -16),一定會立刻察覺獨立代名詞「我」、「你」、「他」仍不斷出現,只可惜一般中英文聖經為求流暢通順,都沒有把這些看似累贅的獨立代名詞如實繙譯出來1。上主首先肯定:「是我,我要與你的口同在,也要與他的口同在。」然後又再說明:「他要說話,是他、代表你向百姓;並且是他、他要作你的口,而你、你要作他的神。」最後一句屬修辭學上的隱喻,讀者自當會意。我們必須認真明白的,卻是接二連三的獨立代名詞,其實都在反覆強調一個事實:要完成出埃及的救贖歷史,上主(「我」)、摩西 (「你」)、亞倫(「他」)這團隊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舊約聖經從來都不高舉獨領風騷的英雄領袖。「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申三十四10)?不對,上主曾親口向摩西承諾:「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申十八18)兩節經文並非矛盾,而是真理一體之中弔詭(paradoxical)的兩面。

願與中神群體師生同工共勉。

(修訂自9月6日午會「院長的話」講道錄音) 

 

1. 只有兩位當代猶太學者沒有令人失望:見Everett Fox, The Five Books of Moses,1995和 Robert Alter,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2004.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