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思維 —專訪神學科助理教授黃國維

與迦勒特福音神學院 Professor Brent Waters 合照

Bernard於基督徒抗暖聯盟 3.27燭光崇拜領禱

訪問及撰文

鄧美美
拓展聯繫
MDiv 1996

 

「你叫『國維』?喔∼怪不得你讀倫理了!」初相識的友人聽過他的自我介紹,一臉恍然大悟:「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不就是倫理嗎?」這個按族譜「國」字輩取來的名字,哪會想到是個未來報告。

念.吾家香港

黃國維(Bernard),中學時代信主。1989年9月到美國升讀大學,後隨家人移居加拿大。1997年回流,任職工程顧問,從事環保工作。及蒙召,進中神讀神學,畢業後牧會。2011年在反國教浪潮中,再度赴美進修,專研基督教倫理:「倫理的核心就是關係。沒有人與人的關係,就沒有倫理可言;而其中家庭關係是最為緊密重要。華人教會向來著重家庭,但側重輔導。我期望嘗試整合家庭神學與輔導兩者。」2015年,Bernard學成返港,回母校執教。遠去歸來,往復之間,不難發現他的人生大事屢屢與中港大事相接,開啟他的心竅視野,也喚醒他的身分意識:「出國讀大學,一直是我所渴望的。80年代 末,能夠跑到海外的,大多沒想過回來了!」只是,年少心靈與思緒早被眼前處境牽動,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到1989年9月離港前發生的一切,令他突然醒覺自己是一個中國香港人,很想回來貢獻這地方。1997年6月底,Bernard還願回港,借宿朋友家中,趕及七一當晚,齊看電視直播。回流決定,倒令彼邦朋友訝異不已。但在他看來,不過是回家:「為何這樣喜歡香港嘛?唔,我也不知道,大概是一切加起來的感覺:『這裡是我的家』!我們始終是有血有肉的被造者,在上主的照管和安排下,必須有一個家、處境、文化 和語言,承載我們的生命,而香港就是我在『地上的家』,我好鍾意這城市!至於我的孩子,我不期望他們抱持這看法,往後由他們自己決定。」1997年是隻身回流,2015年重返香江,有妻兒同行。兩次從海外歸回,在時局變易下,心情迥異。往昔浪漫獻身,今天已是埋身肉搏。Bernard笑著自嘲是 「大中華膠」,因仍相信香港可成為中國的良好楷模:「香港重要之處在於『我 們必須企硬』—目標並非為了港獨,僅求潔身自愛。企硬,是期望有天祝福到中國!哈哈,這不正是六四一代、支聯會的說法嗎?但我是認同的!企硬,就是我能夠祝福之處。」

思.上主教會

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仍身在芝加哥的Bernard,徹夜難眠,心裡有太多話想說。於是,舞動指頭,撰文回應時局,重新思考信仰,論饒恕,談復和,言說和平之子:「我的關注一直是教會,渴望鼓勵教會學懂面對政治處境。牧會六年,深感信仰是要走進社區。而雨傘〔運動〕時,教會是需要進入其中,卻但見不少教會不懂得甚至不想面對當下處境,讓我深刻反思:究竟我們的信仰出了甚麼事?」他擔心,若教會仍是處處迴避,此舉如同放棄了下一代,亦即放棄教會在香港的未來:「當前狀況,已不由得我們選擇,是我們必須處理的了。其實,改革宗傳統裡有不少寶貴的神學資源,可幫助我們的教會恢復對社會及政治的關心。」不過,縱是憂心,Bernard卻不悲觀。農曆年旺角衝突發生過後,他在自己牧養多年的堂會裡,明顯地在講壇上多談政治;當主講政教關係的主日學時,亦嘗試觸及本土及港獨問題。在座有當警察的弟兄姊妹,亦有跑到佔領區的年輕信徒。張力雖在,但不乏年輕人敢於傾吐心底對武力抗爭的種種困惑:「其實,只要你肯提出來並鼓勵探討,讓他們知道你是明白的、可信任的,他們都十分願意表達,彼此對話由此展開。我想,能夠提供一個讓大家討論的環境或平台,把政治這件事『正常化』,真的很有需要!」回到中神教學,Bernard亦遇上為數不少的有心牧者,努力在堂會裡嘗試探討社會議題。然而,免不了要面對事務繁忙,無暇兼顧的現實困局,還有信仰框架的限制:「例如,面對『本土』議題,若我們簡單地採取保羅對以色列民族的心態—即『這是我的民族,因此我要忠於她』—來講道或釋經,恐怕年輕一代難以接受這種『大中華膠』的言論。這裡,我並非評定誰對誰錯。我想指出,就算牧者想做些事,也未必意識到自己正以某種信仰框架來讀經、解經。畢竟,聖經成書時的政治處境已不可同日而語,絕不能直接挪用。」

惜.天父世界

要突破自身信仰框架,就得開闊眼界與思維,面向不同傳統的衝擊,Bernard對此體會猶深:「在美國就讀的神學院非常開放,而我所跟隨的老師,雖然研究家庭倫理,卻採用政治角度入手。因此,不管是校園氛圍還是研究角度,都開了我的眼界,幫助我了解不同框架,學習轉變角度或模式觀察事物。」正因如此,當他構思倫理課堂內容,除選取墮胎及同性戀等必然講論的性倫理個案外,還特意編入公平貿易、土地公義、醫療倫理、經濟金融,以及他最熟悉的環保議題:「雖然未必能夠逐一仔細探討,仍望同學們可多看一點,體會我們的信仰就是如此貼身,亦極其寬廣。」過往擔任牧職期間,Bernard曾負責一個名為「社區見證部」。在那尚未被政治議題充斥的年代,該部以長者探訪,關顧貧窮與環保為主;又開辦了「社區見證主日學」,反思社區關懷的三個層面,即救助、教育及倡議政策改革。多年來,Bernard對環保的關注從未間斷,固然源於對大自然的熱愛,但更出自對信仰的體會:「我覺得,信仰必須與世界放在一起,兩者不可分割。起碼,我不認為我們是被救離開這世界。上帝愛這世界,所以我們要愛這世界。」對香港的念記,對信仰的反思、對大地的顧惜,皆來自一份深厚無比並投入委身的關係,並神學訓練所予的思辯空間:「從中反思整理,倒過來可影響我們身處的實況。神學,不是實踐與理論二元分割,而是兩者同時發生。」Bernard寄語:「這樣的機會,盼同學們能夠好好珍惜。」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