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閱本土

葉美
實踐科助理教授
DipCS 1991

 

近年,「本土」議題相當熾熱。提起本土運動,坊間有認為是為了爭取公義,亦有認為是滋事分子為衝擊行動找借口;至於教內,有教會或宗派支持參與,但也有教會覺得政治意味過濃,避而不談。究竟,本土是甚麼?本土運動的推動力從何而來?支持本土運動就等同反動嗎? 筆者在蘇丹生活了18年,見証著當地一個民族的本土抗爭運動。其後撰寫題為〈蘇丹呂巴人:種族地位受脅逼及其反應〉的論文,當中採用「種族性」一詞, 雖然與「本土」這詞彙不盡相同,但精神相約。本文試從呂巴人的種族抗爭故事,闡釋種族建構的成因與過程,從中反思香港的本土現象。

事實上,本土現象是普世性,每個民族都具有本土性或種族性。研究種族性的學者從原始論、環境論和原始建構論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述種族性的建構原因及元素。原始論學者認為,種族性扎根在歷史和傳統,結連於出生時已固定了的元素:血緣、親屬關係、名字、出生地、族群中的共有記號如語言、物質及非物質文化產物等等,這一切皆不受環境所影響。而環境論則相信,人皆傾向實利主義,著重實用性,是以種族運動都是關乎「群體福祉」,為要維護民族地位。此理論視種族地位為可變亦會變的歷史產物,並非扎根於歷史。至於原始建構論混合了上述兩者,認為人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處境裡,為保護自己民族及其基本利益,會採用扎根於歷史的原始元素來「建構」種族身分。而在這理論看來,種族身分是易變、主觀的。

在和平團結、沒有外在壓力的日子,群體中人未必想到種族身分;但當族群受到威脅,便會引動原始的種族力量,冒生死之險來保存其種族身分。這種情況就發生在蘇丹呂巴族群之中。蘇丹政府為進行文化清洗,對呂巴族實施一連串的種族消磨與文化淡化政策,包括在呂巴族安設傀儡族長;禁止學童使用母語,更改他們的名字,藉教育進行阿拉伯化;強迫呂巴人歸信伊斯蘭教;追殺種族領袖及知識分子,削弱社會結構;又強姦婦女,以淡化種族血統。再加上戰爭及人為飢荒,呂巴人被逼遷徙。如此一來,族群的內聚力嚴重被削弱,種族性亦備受威脅。然而,卻因此引動呂巴族人的原始種族力量,起來抗爭,並在過程中,建構及重塑他們的種族性。他們推動語言發展,編寫識字教材;翻譯宗教經典,以鞏固宗教信仰;又編寫歷史及文化故事,增強新一代的民族意識。此外,按民族節期 舉行文化活動,強化族群聯繫。輾轉間,這場抗爭超過二十年,然而呂巴族人仍不放棄,可見種族性的抗逆力,非同小可。

事實上,聖經也有建構與重塑種族性的例子。《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人在埃及,飽受壓迫、剝削、勞役、被打,經濟及資源被侵吞;國家領導更下令殺男嬰,面臨著種族血統被滅絕的威脅,亦嚴重影響家庭及社會結構。以色列民終日活在惶恐之下,靈性不能被滋養。萊特在《宣教中的上帝》一書形容這是「一場由國家發動的種族淨化」運動。然而,上主全面救贖他們,也重新建構他們的種族身分,例如設立節期、祭祀內容、建構文化道德與價值。這些記號不單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事件,更是提醒以色列人,祂是生命的源頭與拯救。

回望香港,種族身分受威脅的事情時有發生:例如象徵香港族群共有歷史的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被拆卸,是對港人身分的一種威脅;菜園村居民因興建高鐵,被逼離開家園。生活既與土地結連,被逼離開是身分的威脅;又如,香港人向來並不抗拒普通話,用與不用,可自由選擇。但當政府訂立教育政策,要實施普教中(以普通話取替廣東話教中文),其意味完全不同了。語言是一種記號,與身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政策規定授課語言,對身分定義影響深遠。是故,令不少港人抗拒普通話之餘,更致力廣泛推動廣東話的使用,譬如在whatsapp, 臉書及維基百科,皆採用廣東話書寫資料。筆者認為,香港人其實並非抗拒普通 話,只是原始身分元素被引動了,藉以保護香港族群的身分與利益。因篇幅所限,未能更深入探討港人近年被引動的原始元素,但冀盼本文仍能予讀者不同角度, 檢視香港的本土運動。  

 

文章書目:

  1.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編著,〈香港本土派與基督信仰〉,《教會智囊》68期,2015 年12月。2016年10月2日取自https://www.theology.cuhk.edu.hk/tc/publication/church_ think_tank/issue68/article。
  2. May S. Yip, Nuba in Sudan: Ethnicity at Risk and Response(《蘇丹呂巴人:種族地位受 脅逼及其反應》), Unpublished MAICS Thesis, La Mirada: Biola University, 2011.
  3. Cornell, Stephen, and Douglas Hartman,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Pineforge Press, 2007.
  4. Wan, Enoch and Mark Vanderwerf,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Ethnic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Related Missiological Studies", Global Missiology, Vol 3, No 6 (April, 2009).
  5. De Waal, A., and Y. Ajawin, Facing Genocide: The Nuba of Sudan, London: African Right, 1995.
  6. 萊特(Christopher Wright)著,李望遠譯,《宣教中的上帝:顛覆世界的宣教釋經學》(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台北:校園出版社,2011。 

 

返回院訊目錄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