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

李思敬牧師
林高傑德教席舊約教授
 

「你牧養我的羊」

2020年3月19日澳洲華人教牧神學院畢業禮

因防疫措施典禮取消


我在此謹代表中國神學研究院,向澳洲華人教牧神學院今天畢業的每一位同學道賀。我自己在愛丁堡神學畢業是1982年;驀然回首,一晃眼已經快三十八載了。但你們蒙召奉差、忠心服侍主的四十年還在前頭;懇求主親自保守恩領,使你們每一步都跟隨衪的腳蹤行。你們當然也絕對不容忘記:四十五年前羅德麟院長來到香港中神;他是我們第一屆道學碩士畢業班的大師兄,與伍渭文、麥伯全、余雋瑞合共四位弟兄,後人為方便記憶,統稱「伍、羅、麥、余」(粵語諧音:「五簍墨魚」) 。這「一百五十三條大魚」,便讓我們回到提比哩亞海邊,重溫主耶穌對西門彼得的囑咐叮嚀。

雖然華人神學院都以栽培教牧同工為己任,但在學院的名稱上冠以「教牧」二字,卻是寥寥可數。其實,在《新約聖經》中,「牧養」一辭也只是出現過四次1 :約21:16;徒20:28;弗4:11;彼前5:2。如此看來,把「牧放羊群」這個比喻應用在教會處境的濫觴,可以追溯到復活的主對西門彼得的吩咐。換句話說,我們今天一切有關「牧養」的神學論述,都必須首先建立在這段主話語的磐石上,方可作準。

主對西門彼得三次的吩咐裡,前後兩次用的是「餵養」,只有中間一次是「牧養」。雖然在希臘《七十士》譯本中它們是同義詞,但亦可以理解為從廣義收窄到狹義的聚焦修辭作用。保羅勉勵以弗所長老,要儆醒「牧養神的教會」,關鍵乃在於「神恩惠的道」;他列出教會內不同的事奉恩賜,也刻意用連接詞把「牧師」和「教師」捆綁在一起。許多人認為「牧養」就要「關顧」、「輔導」、「治療」;我並非說這些不重要,但若要回到聖經神學上去,我們便得分清本末優次。John Stott 無疑是二十世紀基督教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他終其一生都是英國聖公會倫敦一所堂會的主任牧師;自1950年神學畢業之初,司托德已經立志每主日在崇拜中樹立釋經講道的典範,我誠摯推薦他的傳記2 上冊第九、十兩章,作為你們踏出事奉工場的參考定向。

新約聖經學者也指出:主耶穌再三提到「我的小羊」和「我的羊」,在古抄本儘管出現過三個不同的「羊」字,也許都只屬字眼上的轉換,背後不一定帶有個別獨特的含意。但我想說的,卻是主耶穌三次都重複用了「羊」的比喻,並且強調他們是「我的羊」。從牧養的角度看,教會弟兄姊妹從來都不是牧師傳道的「義工團隊」(volunteers)或「受助群體」(clientele);再借用另一幅耳熟能詳的圖畫作為對比:「主的小羊」也不可能都變成「基督精兵」,前者是聖經權威,後者卻只是維多利亞帝國時期聖詩唱頌吟詠的口號而已。彼得勸勉教會長老「牧養神的群羊」時,不可效法外邦君王的手段,去「轄制(或譯:治理)所託付你們的」;會眾可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踏腳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強勢領導風格,就算果真帶來信眾人數百倍增長,也只屬「萬國榮華」的試探,不足為法。

Eugene Peterson 回顧他在美國馬利蘭州二十九年全職事奉的心路歷程上,其中有兩年他跟十五位教牧同工一起,逢星期二早上跟一位 Johns Hopkins 醫院的精神科醫生,學習認識不同的心理輔導需要。這寶貴的經驗確實開展了他的眼界,但也帶來更徹底的反省。他發現自己開始把會眾分類成為各樣「問題個案」,並嘗試努力去尋求治療解決方法,忘記了他們是按照上主形像創造的生命: “They are not problems to be fixed, but mysteries to be honored and revered. Who else in the community other than the pastor has the assigned task of greeting men and women and welcoming them into a congregation in which they are known not by what is wrong with them, but by who they are, just as they are?” 畢德生並沒有貶低心理輔導對當代社會的貢獻,但他堅持要分辨這並不等同教牧的職責: “And my work is not to fix people. It is to lead people in the worship of God and to lead them in living a holy life.”3 「聖潔」,就是「分別為聖、屬於上主」的意思,因為他們都是「主的」羊群。

一直以來,學者對約21:15-17這段經文用上兩個不同的「愛」字,都爭論不休;在這最後的幾分鐘裡,我們亦無意捲進這兩千年的漩渦當中。不過,我們還是要追問到底:「牧養我的羊」究竟跟「你愛我嗎」有甚麼聯繫?假如牧養的動力是來自「愛主」,那末羊群是否「可愛」便再無關痛癢了。其實,舊約先知書早有警告:羊的性情就愛「偏行己路」;上主作為大牧者可以用衪的杖和竿來施行管教4,我的一位老師 Daniel Jenkins 曾半開玩笑地說過:我們充其量都只是主的牧羊犬罷了。英國廣播電台曾有一個電視節目,一隻牧羊犬在主人口哨指揮下,要從對面山坡把四頭綿羊趕回羊欄;螢幕上只見牧羊犬拼命奔跑、四圍包抄、不停吠叫,卻總不會碰撞或咬傷任何一頭羊,儘管牠們來到最後一步仍會掉頭而去。我不禁在想:牧羊犬無窮的衝勁從何而來?答案顯而易見,是在於牠對主人的服從與忠心;這其實也是新舊約聖經融會貫通「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的意思。

教牧事奉乃是畢生的召命,讓我們獻上自己成為活祭,「竭力作無愧工人,按正意分解真道」。牧養召命的終極目標絕非「成功」(success)或「成就」(significance),而是「成聖」(sanctification),上半生如是,人生下半場更如是。「牧養主的羊」是恩主給你們的囑託,卻不表示前路一定「天色常藍、花香常漫」;願主在十字架上捨己的愛,激勵你們去打那美好的仗、跑盡當走的路、守住所信的道。

讓我們在基督頒發公義冠冕的審判台前再見。珍重。

 

1 Derek J. Tidball Builders & Fools: Leadership the Bible way (Leicester: IVP 1999) p.133.

2 Timothy Dudley-Smith John Stott, the Making of a Leader: A Biography: The Early Years Downers Grove: IVP 1999.

3 Eugene H. Peterson The Pastor: A Memoir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1) p.137 =畢德生《牧者的翱翔》台北:校園2019。

4 Jonathan Magonet A Rabbi Reads the Psalms (London: SCM 1994, 20042 ) p.59 / p.53.

 
^頁頂